草平:不比成绩比特权,就是“教育公平”吗?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了更好体现“教育公平”,北京等一些中心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选择,普遍取消了分数竞争、名校点招等择校方式,平民百姓的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如何,一律只能通过“摇号”碰运气入学。但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所谓“政策保障生”(简称“政保生”),却仍然可以依靠特殊途径择优选校入学,获取本该社会平等共享的教育资源。这在“教育公平”的大背景大趋势下,难免引起普通百姓的不满而成为众矢之的。
有网友发文(《北京升学改革,再次敲响大鼓》,作者“你的老土”,土楼研究所2024.07.02)指出,北京小升初招生中的乱象由来已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政策研究室的研究员在一份内部刊物反映: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比例曾逐年快速增长之势。曾有机构统计,北京小升初入学方式竟高达15种,其中最让校长们头疼的就是条子生、共建生、票子生。共建生曾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翻开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北京八中这些名校的共建名单,哪一所学校的背后都有声名煊赫的部委、央国企。这些部委、央国企为学校提供一定数额的捐助,以此换取员工子女的入学资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付出了很多努力。2014年北京出台了史上最严择校令,全面取消共建生,但却并未能开启一个新时代。有人曾总结之后五年的北京小升初招生,是“条子生大反扑”,看似消灭的“条子生”“共建生”,又以“政保生”的名义卷土重来。作者感叹,“政保生代替了以前的共建生,成了名校校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教委和校长们能够解决的。解决不了政保生的问题,其他问题还是不在话下的。”
“政保生”政策的本意(或者说“名义”),按照政府官方公开解释,是通过政策“体现国家对特殊群体的关怀”,“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背景特殊的学生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政保生”的范围,包括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全国劳动模范子女、台籍和有华侨身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这个所谓的“政保生”制度早已变味!事实上,所谓“政保生”已经成为以往“条子生”“共建生”的替代物,成为所有的党政军机构和央国企单位的干部子女上学择校的特殊途径。甚至因为每年各种渠道而来的“政保生”太多了,只能按照家长的官职大小,按其填写的择校要求,为其子女择优分配教育资源。这哪还是什么“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在权力面前,往往烈军属子女也只能往后排。而被取消了孩子学习成绩优势的选择机遇,而又没有权力的平民百姓,那就只能望而兴叹。老百姓说“这就是官僚特权的大会餐”,可谓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