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们,究竟让世界对中国多了几分了解?
对此格外“热情”的那些人,某种程度上来说,与那些来华博主一样尚不了解我们的国家,毕竟如果真的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熟悉,又何必病态般征求匆匆别离的过客意见?
文 | 七四五
大约是这两年来,随着免签政策的放松和互联网文化的传播,很多外国博主把目光投向东方的中国。曾经被视为是外国人来华巨大障碍的实名制、网络、涉外居住、外币支付等问题一个个都被顺利地解决,一条对外国友人开放的道路已然畅通。于是一支以外国博主为“先锋”的“探路人”队伍抱着各样兴趣来华,最近更是有位顶流级的世界网红在华辗转各个城市,掀起了一股波及国内外“认识中国”的旋风。
在这个受益于技术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可交流距离被迅速放大,从国人“出击”外网,到“网上大对账”,再到今天的“甲亢哥”热潮,我们欢迎欣赏世界人民彼此之间来往交流的盛况。但在流量成为显学的时代中,一个人的发声就可以广泛吸引民众乃至媒体,其关注也往往被一细小之物带偏甚至蒙蔽。绝大多来华外国人无非以游客的身份入境,然后以旅游的姿态完成“探索”。多数外国游客能接触的大多是被层层包装的景象,其中不乏纸醉金迷般的腐化产物,而入他们眼中的不乏是某些人力求打造的表面繁荣实则丑陋的东西。他们只是从一个资本主义的环境跳到了另一个消费主义的池塘。特别是那些自带流量光环的外国博主,在他们踏入境内一刻起就受到媒体、公司等团体的关注。与其说他们是游客,不如说他们是一块块待发布信息的广告牌。
一些人觉得足以打动外国人的,无非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蜂拥而至的人群。而这种情况如果又被一些人炒作起来,那更是往虚伪上再层层垒叠。于是展现在普通人眼前的不过是一群人沉浸在造势的狂欢中,无论是外国游客还是围观民众都被运营和广告裹挟。如此以来,入境游客们哪怕所能接触到的“风土人情”也要经一手包装,他们也难以真正了解中国人民和社会,只是被告知一句“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然后不自觉地享受超国民待遇。待他们把这般印象带到国际,究竟又能让世界对中国多几分了解?
在讨论外来游客让世界对中国了解增进多少的问题前,首先要清楚中国何以吸引世界来了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外人视为难以凿通的神秘之地,而这片土地确实有一种热情和魅力在吸引外人,特别是那些不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何事的外国人。哪怕是在1936年被重重封锁的陕北根据地,这里也迎来了两位外国人——一个是大家熟知的中国人民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另一个是建国后首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从革命年代到建国后所谓的“封闭年代”,从来不缺乏外国人对中国的深入观察和认识。在这些外国人的笔下,没有繁荣商业和打卡景点的中国是用人民和社会建设吸引了他们。这些外国友人已然发现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中国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每一个来华外国人抱着苛刻的要求,没有理由去要求入境游客要在中国下基层、搞调查。来华享受异域风情无可厚非,不过一个能接触中国社会的来华外国人,应该也能察觉到这个社会的一丝呼吸,因此也有着一些辨别能力。以前马可·波罗自中国归来后还能自信宣扬“中国遍地是黄金”,那个时代只能对此半信半疑。如今再想凭人造的面目去宣传“中国形象”,恐怕是连外国游客自己都觉得奇怪了。
来华外国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博主为了流量,猎人为了寻猎,坏人为了作奸犯科,对此大部分国人都有所认知。如今外国人的现身对许多国人来说依然是少见的现象,很多人得益于互联网才认识到如今的国土上居然活跃如此多的“洋人”。无论对外国人热情还是冷淡,大部分人其实只是好奇通过外人的视角来观察所熟知的故土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奇体验。普罗大众不过以看客心情观看这一“演出”,而有人希望听到赞美,有人在寻找批评。一些人乃至媒体对此格外“热情”,他们密切关注外国人在华的一言一行,然后希望能从中解读出某些信息。这些人对外国人如何,其实只是想告诉自己的“同胞们”某些信息,恰恰并不关心外国人反应如何。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与那些来华博主一样还尚不了解我们的国家,毕竟如果真的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熟悉,又何必病态般征求匆匆别离的过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