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拒用海归”?——关于人才战略与国家安全的理性思辨


1.jpg

  在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这本是一个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常规事件,却因她随后在内部会议谈及人才策略时的一番话,在舆论场掀起了惊涛骇浪。董明珠直言:“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因为海归派中间有间谍,我们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

  此言论一出,多家媒体迅速发声批评,知名媒体人胡锡进更是要求董明珠道歉。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不少网友却站出来支持董明珠。刚被头条解封的项立刚发表文章指出,董明珠以格力难以辨别海归是否为间谍为由不用海归,只是内部会议的观点表达,并未公开号召他人效仿,无需上纲上线,还批判了胡锡进要求董明珠道歉的言论。

  面对这一争议事件,我们不妨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客观、辩证地进行剖析。

  海归群体中是否存在间谍?答案是肯定的。这并非无端猜测,而是有事实依据支撑。从概率学角度而言,任何群体都可能存在个别害群之马,海归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否认海归中有间谍,显然与事实相悖。回顾近年来的新闻报道,间谍案件时有曝光,其中不乏海归涉案的案例,这无疑是有力的佐证。

2.jpg

  从逻辑层面分析,董明珠的观点并无明显漏洞。格力作为一家企业,在人才选用上,若自认为缺乏辨别间谍的能力,从风险规避角度出发,选择专注于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这是企业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的一种合理考量。况且,近年来国内高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为格力专注国内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清华、北大等高校在全球排名持续攀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等案例证明,本土培养的人才完全能够支撑企业发展需求。

  然而,有人提出质疑,按照董明珠的逻辑,国内培养的人才也可能被国外间谍机构策反成为间谍,那岂不是也不能用国内人才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国内外学习环境的对比与风险评估。

3.jpg

  从新闻报道等多方面信息来看,当前海归出现间谍问题,主要是美西方将我国留学人才作为重点策反对象。美西方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将我国留学人员发展成为他们的情报工具。他们对留学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只有那些表现出对美国忠诚和狂热的人,才会被优先考虑。通过这种方式,美西方更容易将对中国不忠诚的人纳入麾下,再经过培训或要挟,待其归国后利用关系进入关键岗位,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美国"中国行动计划"等政策显示,其对我国留学人员的审查和策反已成体系化运作。通过学术交流、奖学金等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案例屡见不鲜。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