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产生、湮灭及其对当代经济的启示
【提要】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来无法摆脱的梦魇。在19世纪,平均每十年爆发一次。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是1929年在美国首先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历时四年之久。此次事件之后,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危害性均不明显,似乎经济危机从经济生活中消失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经济危机的内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迪意义?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马克思和凯恩斯对价值理论的重大突破】
要说经济危机,首先要说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人物: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凯恩斯。两个人的政治立场截然对立,但是两个人在对价值的解构上高度一致,即价值要分成个体中收入的价值和支出的价值。这是整个经济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会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要大于实际支出;凯恩斯认为,国民的支出只有消费,但是国民的收入要包含投资和消费,也就是说国民的收入要大于国民的支出。
剩余价值是劳动价值的投入和支出的差,投资是国民收入的投入和支出的差。剩余价值就是投资,两者都是指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就是消费,两者都是指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样,价值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包含了两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这个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也就是除了剩余价值之外的劳动力的价值,即满足劳动者自己和家人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样剩余价值率就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生活资料的价值之比。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凯恩斯继承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核,建立了国民收入理论,提出了经济危机来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这个重要观点,实际上就是指生活资料的生产要落后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两者之间存在比例失衡。生产资料的属于第一部类,生活资料属于第二部类,两大部类的价值比就是剩余价值率。由于存在价值转形,分属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剩余价值率代表两大部类分配资源的比例】
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等于第一部类留给自己的生产资料的价值A和留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B之比。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等于第二部类留给第一部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和留给自己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之比。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体现了整个社会生产资料(流量)是按照生产资料(存量)的权重进行分配;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体现了整个社会生活资料(流量)是按照劳动力数量(流量)的权重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