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老工人卢世源:关于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原因和对策的思考
【编者按】本文作者卢世源系原国营武汉印染厂老职工,他是从一个老工人的切身体会和特有视角,来思考讨论中国经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武汉大学经济学系王今朝教授对此进行了一些修编加工。本文的观点不一定全面准确,但它是鲜活的、独特的、真实反映实际的,可作为有益的参考。
一、经济增速趋缓的两种归因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经济基数大了,经济增长率自然就小了。简而言之,它认为经济基数越大,增速越难保持。这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一些重要行业出现饱和,还有些产业仍蓄势未发。然而,这种纯数学的观点没有解释,经济基数有多大算大,才会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这种纯数学的观点没有解释为什么在近年的基数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这种纯数学的观点没有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多少才是合意的;这种纯数学的观点也没有看到导致经济增速趋缓的其它重要因素。因此,这种纯数学的观点所给出的解释是笼统的,无法令人满意的。按照这种观点,仿佛中国对下降了的经济增长率就无能为力了。这当然是荒谬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并非必然,只要应用好我们经济政策工具箱里还有的一些工具,经济不难继续高速增长。一方面,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确实并非必然;另一方面,在稳增长政策的选择上依然可能落入西方经济学的窠臼。如果经济政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病急乱投医就差别不大了。到头来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要么是南辕北辙。比如,留抵退税、缓缴养老等社保费、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个人贷款短期延期还本付息、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新开工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用吗?真正有用的经济政策必须对症下药,不能讳疾忌医、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是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的,因为它会涉及较大的社会变动,会对既定利益格局产生较大影响,见本文第六部分。
二、经济增速趋缓的真正原因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早在1997年,即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的5年,中国就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第一次暴露出内需不足,为了维持一定的增长率,就需要出台刺激措施了。而也正是在1997年前后的几年中,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企倒闭和私有化运动,数千万工人下岗。之后的十几年,中国太多的产业在国企改革和多种所有制并存政策下已经由包括外资在内的私人企业主导了。十八大前,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资产阶级分子,其中不乏亿万富翁,有的财富高达数百亿。而一些为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买办资产阶级,又借助合资、股份公司等形式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当一个阶级兴起了,必然有另外的阶级坠落。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出现,不加遏制,必将继续扩大。党中央明确提出,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就难免像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那样,经过一段快速增长时期之后,经济增速下降了。而这与中国实际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无关系呢?这个体制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