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已沦为反共宣传的政治工具
近期,在一些媒体、自媒体、文章和影视剧中,出现许多宣传以国民党官兵为主体的所谓“抗战老兵”英勇抗日事迹的文章和视频,薛岳、孙立仁、张灵甫等所谓“抗战名将”被肆意吹嘘,以证明国民党才是抗战中流砥柱,进而否定我党我军的抗战功绩和历史地位。
实际上,整个抗战中,国民党军仅牵制约50万日军,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却牵制日军超100万,东北抗联牵制关东军70万,共产党才是抗战主力;真实的国军在抗战中屡战屡败、鲜有胜绩,甚至在日本帝国主义日薄西山的1944年,还被日军打得满地找牙,演绎出豫湘桂大溃败的荒唐闹剧,即便被媒体和影视剧吹上天的“台儿庄大捷”,也仅仅迟滞了日军进攻,最后日军仍然实现了战役目标。那么,国军在抗战中为何如此“拉胯”?
一是心存幻想。蒋介石曾在1934年7月31日庐山军官团讲话中说:“如果中国抗日,三日就会亡国”。由于对国家和国军实力估计不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直到抗战结束,他一直对日本和国际社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依靠所谓“国际公理”及美英等“国际社会”结束“中日争端”,以所谓“公理战胜强权”搞精神麻痹。
因此,蒋介石对抗战多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他脚踏两只船,一边在日军侵略上海、南京等“民国政府统治核心区”时被迫抗战,一边与日本秘密“和谈”;1932年6月9日,竟匪夷所思地对上海各影片公司发出了禁拍抗日题材电影的“通令”,宣称:“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当此战事结束之际,政府正谋对外和平,且停战协定,业经签定,不日将开圆桌会议,国际间充满和平空气,如一旦发现此项挑拨刺激之影片,将影响和平进行,大背政府初衷。”《上海战史》、《上海之战》、《上海抗日血战史》等抗日新闻片和纪录片被禁。即便在日本通过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后,民国政府也未对日断交宣战,甚至在日军攻陷南京后,民国驻日使馆仍在日本正常办公。直到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己成定局时,才在美国压力下才悄悄停止“和谈”。
尽管这段历史少有人知,但国民党高层都很清楚。因此,大汉奸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宁可将牢底坐穿,也不承认自己卖国,因为在她看来,蒋介石比她更卖国,他才是最大的汉奸。
二是极度腐败。民国政府大小官员横征暴敛、作威作福,搞得官逼民反,一些国统区群众被迫跑到日军一侧,无意中成为日本帮凶。如美国作家布赖恩.克罗泽在其《蒋介石传》中说:“1944年4月中旬,日本6万军队对中国这个闹饥荒的省(河南)发起了进攻……而当地的农民用草耙就把5万中国军队解除了武装”。虽然美国人的书未必值得全信,但据老一辈回忆,河南群众确实把蒋介石亲信汤恩伯,比作“水旱蝗汤”的“四害”之一,说明国民党在河南已民心尽失,也说明多数吹捧汤恩伯在河南抗日的文章、视频都是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