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游:清理编外人员?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哈尔滨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很多人都把此看作一个信号,清理编外人员将在各地全面展开,在下不以为然。

  按照我国的现实来看,编外人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按照存在就是需要似乎没有必要玩什么合理与不合理的争论。

  问题是真的不需要编外人员吗?那么当初为什么要招那么多的编外人员?编外人员怎么出现的?如果需要,清理编外人员似乎就说不通,清理他们让他们向何处去?他们丢下的工作谁来承担?

  清理编外人员让人产生出一些疑问。

  一,编外人员产生的根源?

  其实,编外人员的出现是有历史渊源的,从我国历史上来看,编外人员似乎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现象。

  譬如官员坐轿,需要有人来抬,这抬轿的人得由官员自己出钱雇,这就是编外人员。同理,我国一些单位出现的编外人员虽不是由官员个人出钱来雇,其薪水也得由雇佣单位自己出钱而不是从财政拨款。

  当今我国的事业单位有一非常普遍而又典型的现象,不同的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有不同的区别,即所谓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极少拨款和不拨款四种不同类型,它们还都叫事业单位。在这四种类型中除全额拨款外,其它三种类型实际上都属于拥有编外人员的情况,或者说后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是靠编外人员支撑的。有人说他们是有编制的,但没财政拨款的编制与编外人员何异?

  换个说法,编外人员队伍的出现是因某种需要产生的,而这种需要更多的情况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编外人员队伍。

  不过,从当今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出现编外人员队伍的根源与国家机器的“职能”和“零件”变动频繁有关,也就是与我国的国家机器整体的不确定性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不确定性很明显。新的国家管理者对国家机器中的各类构成并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模式,且由于国家的发展,管理机构和人员也呈现不断地膨胀的态势中。不仅公务人员单位、事业人员单位机构存在不确定性,实际编制人员也存在不确定性。随着机构职能、职责的不断变化,总是出现需要某种临时性人员的补充,这是各地编外人员形成的主要根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包括事业单位的改革。总体上看,与最初的一元化体制相比,还是大规模地增加了各级机构和人员,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机关团体总体上的趋势是机构在扩张,人员在增加。

  虽每一次的改革都有缩编减员的内容,但得承认缩编减员在很大程度上为编外人员提供了机会。每年不停地招公务人员、不停地招事业单位人员虽有新陈代谢的理由,但人员仍不够用是一种常态,这导致一些单位减员后,还需要雇佣临时性的编外人员。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