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社会下的悲哀——英雄时代和平庸时代的轮回
今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虽然有些缺点,但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好电影。我感兴趣的是,这部电影通过高适等人的坎坷人生反映出了私有制社会下的一个悲哀——英雄时代和平庸时代的轮回,也可以看做是从人才角度对所谓的“历史周期律”的解析。
影片中的高适通过自己和祖父对比,祖父二十岁时已经建功立业,三四十岁时已经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总是一事无成。这让人们想起了《红与黑》中的于连。其实就批判性而言,《长安三万里》远没有达到《红与黑》的敏锐性和深度,甚至连正面批判的意思都是羞羞答答的表现出来的。但是,总还算借影片中的裴十二在和高适比武后说的一句话表露了出来:承平日久,才华已经不再重要的。重要的是“圈子”。没有在人家的圈子里,纵然你有再大的才华也是枉然。
战争和动荡的年代,也有种种不公,也存在“圈子”等问题。但严酷的客观环境为有才华的人提供了舞台和路径。家庭出身、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等限制相对的被减少了,个人的志向、能力等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至少在进步政治集团那里是这样。在反动、腐朽的集团那里,肯定是无可救药了。同时,战争这样的残酷环境也把许多人的潜力极大地挖掘、开发出来。所以,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在革故鼎新时代总是青年才俊层出不穷。唐朝建立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李世民就是典型的代表。中老年建功立业的也有,但大多是前朝被压抑不得志的人才“焕发第二青春”。无论是秦汉之际的刘邦、萧何还是元明更替时的刘伯温等都是这种情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群星璀璨的英雄时代。
随着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英雄时代也就逐渐结束了。这时候就是影片中裴十二对个人才华的辛酸抱怨了——你有才华,就是不用你(没有整治你就不错了),奈何?!为什么呢?因为“利益藩篱”在短暂的被打破以后,随着新朝代的建立又很快树立起来,并逐渐“固化”(汉唐是贵族世家政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和我们这里讨论的话题没有直接关系)。这时候,很多事情“谁干不是干”——因为外部环境没有战争年代那样严酷,犯了错误也不会马上承受代价,甚至可以在权势的庇护下长期伪造政绩和各种繁荣假象——所以,用人的标准首要的不再是能力、才华而是“是不是自己的人”。忠诚,是任何时代都必须放在第一位的用人标准。但战争年代残酷的环境,使得进步的政治团体能够(基本能够)做到大局为重。但承平日久,且不说新朝统治集团整体的堕落变质,就是“忠诚”本身已经不再是对统治集团的整体的忠诚而是对分离为勾心斗角的各个小集团及其私人的附庸。于是,英雄气概也就越来越少直至近乎绝迹,而太监哲学、奴才之道却大兴起来。于是,英雄气概也就越来越少直至近乎绝迹,而太监哲学、奴才之道却大兴起来。于是一个“不需要巨人,也产生不了巨人”的平庸时代,一个庸才乃至奴才大行其道的时代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