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能走多远系列七】一场演习的意义
谁能想象得到,在新中国的30年,老百姓对“公家”无比地信任,大家都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公家不会骗人。而他们是刚刚从“官匪一家”的旧社会过来的。
谁能想象得到那个时候,只要党的一声号召,老百姓一呼百应,闻风而动,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谁能想象得到,一场学雷锋运动竟然会让几亿人自觉地做好人好事经历十数年而热度不减?
谁能想象得到,战犯、末代皇帝都能在那个时代脱胎换骨成了新社会公民?
谁能想象到,包括国家领导在内的全体人民那时都享受基本同等的物质待遇,同甘共苦?
……
那时候老百姓从原来的阿Q、祥林嫂、尼姑都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国家面前他们都不拿自个儿当外人!
他们亲眼看到更是亲身体会到,那时候只要老百姓有困难,国家就会竭尽全力来帮忙,哪怕遇到了再大的危难,只要一看到解放军立马就有了无比的安全感。那时候基层干部也有违法乱纪的,老百姓都知道只要党中央毛主席知道了就饶不了他们。
事实也是这样,就拿三年自然灾害来说,每个县都派出了工作组,所有的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乃至学生都要帮助农民收庄稼。信阳事件发生以后中央立即派出高规格调查组,紧急调拨了粮食、医药等物品并要求当地政府向农民足数退赔。从来没有发生过旧时代司空见惯的“发国难财”现象。
正因为此,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信。
然而,在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同时,危机也在逐渐形成发展。让成绩冲昏头脑,恨不得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从上到下滋生蔓延,干部的官僚主义、瞎指挥现象普遍存在,干部子弟的“八旗子弟”危机,宗派山头的隐患,被推翻的阶级的不满和作祟,老百姓中的封建迷信和奴性根深蒂固,关于经济路线的分歧,知识分子对劳动化的抵触以及崇洋媚外思想等等;哪一方面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历史周期”的形成。
现在有一种舆论,好像那个时候所有受到冲击的都是完美无缺的人,只有一个人犯了错误。
老百姓心里一本清账,事实上是相反的。绝大多数人都只适合在正确路线指导下做具体工作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多数人还是迷茫的或者短视的。
从50年代开始,中央就在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了。因此有了一线二线。后来就渐渐暴露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党真正懂马克思主义的不多。
如何彻底解决好这些问题而不把矛盾交到身后的时代,于是就有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在全国范围进行一次大演习,对政权进行一次破坏性实验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让习惯整人的人也体味一下被整的滋味以后善待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