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运去英雄不自由

2023-12-01 695 0
作者: 任光禹 来源: 红歌会网

  美国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100岁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期颐之年”,这句话出自于《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在中国的文字里“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思是百岁老人的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的供养和照顾。

  然而,在今年的7月18日,已过“期颐之年”的基辛格仍以老迈之躯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远赴重洋为缓和中美关系来华访问,可以说为了自己的祖国他尽了最后一份力。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这位老人的精神还是要保持一份敬意。

  100这个数字就基辛格与中国的渊源来说也是有其特殊的关联和意义。自从1971年7月9日第一次乘坐巴基斯坦总统专机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开始,到今年7月18日最后一次来到中国访问,在52年的时间里整整100次来到中国。正是因为这“两个100”使他拥有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样的称呼。

  100岁的基辛格这一生的经历是丰富的,他完整的经历和见证了二战、两格局下的冷战、苏联解体、美国一超独霸和今天美国的衰落。

  1969年1月20日,随着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的就职,基辛格也随之踏入了国际政治舞台。那时的美国正处于二战后国力最为脆弱的时期。经历了越战,整体实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所耗费的大量资财,使美元出现了不断的贬值,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使美元无法与黄金直接挂钩。同时,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博弈中,也出现了攻守易势的局面。

  此时的尼克松和基辛格认识到,在与苏联的争霸中要想减轻自身的压力就必须尽快从越南战场上脱身。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想从越南战场上脱身就必须要与中国进行接触。

  同样对于我方来说,自从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边境冲突后,面对北方日益严峻的安全压力,我们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对美关系。这就是基辛格秘密访华从而实现破冰之旅的国际大环境和背景。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与尼克松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会谈一开始,毛泽东就说:“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尼克松为什么会与毛泽东见面前有这样的表述呢?我想在尼克松与基辛格的眼中,毛泽东与周恩来——相较于勃列日涅夫——这样的领导人他们是懂哲学的。

  哲学如果放在政治和战略博弈的视角下来说,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国家力量的学问。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