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明: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之大成的《演讲集》
《莫言演讲全编》包括《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贫富与欲望》共三册,全面收入莫言25年来的精彩演讲106篇,代表着莫言的“文学理论”。
这本书被精英们吹到了天花板。
在颂明看来,这是一部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之大成的《演讲集》。
莫言是一个不学无术却油嘴滑舌,满嘴跑火车的善于信口开河编故事的人。
作为文学现象,莫言似乎要证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定理”:“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是有前提的而不是万能的。
这个前提是什么呢?
就是只有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的谎言的不断重复,才有可能成为“真理”。
这个“真理”自然是要加引号的,表示它可能欺骗到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却永远无法欺骗到所有的人。
为什么只有社会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的谎言不断重复,才有可能成为“真理”呢?
因为社科领域的“理论”大都是主观的,尽管在社科理论也是可以客观验证的,但其客观验证是滞后的、曲折的、间接的,而且从本质上说,社科理论是具有利益属性的,即便有客观验证的结果,“权贵阶级”依然有主观取舍、承认或否认的权力。
因此,社会科学领域的真理与谬误的争论或者说斗争,绝无可能像数学那样用一张试卷就可以判断真伪,它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甚至会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这是个大论题,待以后慢慢讨论。
现在回到莫言的“谎言重复技巧”的主题上。
当然,假如仅仅是“机械地重复”,谎言还是无法成为“真理”的。莫言的巧妙方法就是用大量似是而非的世俗观点加以粉饰包装,然后贴上文学的标签,不断重复,就很容易成为“真理”了。
除此之外,再加上资本撑腰、名人站台、简言之就是“权贵鼓吹”。谎言就很容易变成“真理”了。
由于莫言的谎言已经具有了天花板级别的权威性,这个权威就是资本+圈子势力+权力三位一体的力量;因此,要想轻而易举地揭穿莫言的谎言是极其困难的。
这个困难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目前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操纵舆论。
主流媒体是不可能对“莫言谎言”进行揭露批判的反而是在竭力地维护。
草根靠单一的个人能力和毅力与其较量,就好比蚂蚁咬大象,力量完全是不对等的。
有人幼稚地希望通过法律来裁判真理和谎言,这显然是做不到的。莫言谎言已经披上了“文学”的外衣,属于“文化”范畴,法律无法裁判文学,更无法裁判文化。尽管莫言小说确实是踩了“侮辱先烈”的红线(比如《灵药》),有确凿恶硬伤;但小说发表于《英烈法》颁布之前,辩护者还可以用“文学虚构”搪塞过去,只是在以后不再推崇这篇小说,或者以后再版时悄悄拿下这篇小说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