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明:敬请批判我的几篇与莫言同题小说
中国有句老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颂明再三申明自己是个草根,有莫粉就指责我“冒充草根”。
颂明坚持写有理有据的文章揭露、批判莫言。莫粉却成天说我“撕咬”、“没文化”、“读不懂莫言小说就瞎喷”、“夹头”、“左棍”、“白活了”、“去死吧”等等。他们骂人、极端却反诬别人骂人、极端。莫言的出口成脏、颠倒是非的品性也被莫粉演绎到了极致。
莫言的那些“彩虹曲”评论家把莫言的小说吹上了天。可他们除了空洞的溢美之词之外,从来拿不出让人信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情节的分析;更别说思想性的分析了。 谈莫言作品他们颠来倒去地只会重复 “莫言敢讲真话”;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颂明为了说明莫言文学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俱差,写了几百篇小说加以证明,其中还特意写了一些与莫言的同题小说。现附录于后,请愿意研究问题的网友加以对比。
莫言的原著颂明无法转载,那会涉嫌侵权。请网友自己查阅。
在颂明看来,莫言小说既无文学又无文化,只有极端的政治情绪宣泄,只有诽谤和攻击。作为一名才疏学浅的退休工人,我实在想不明白文坛为什么要逮着莫言文品、人品都不上道道的三流小说家死吹不放。
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老百姓的鉴别能力、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还要搞指鹿为马、皇帝新装的那一套把戏,能行得通吗?!
【附录】
来福饺子(小说)
张大哥有位学生在农村,叫文浩,喜欢写作。经大哥牵线,我们也成了文友,常有笔墨往来。3年前他那里通了高铁。原本封闭的乡村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区。承蒙文浩盛情邀请,昨日我和张大哥一同来到了文浩的家乡文镇。
镇上有一条狭窄蜿蜒的青石板小路,两边屋舍俨然。民居小院围墙的青砖很多已经风化,墙头却有青草野花摇曳,沧桑中透着生机,别具一番韵味。文浩领着着我们在小街上游览着,给我们讲着当地的民间典故和传说。街心有一座小石拱桥,清澈的河水流过,水草小鱼清晰可见。过了小桥,忽然传来妇女的哭嚎声:“俺滴个娘也,这活不了啦——”
文浩一愣,失声说道:“咋回事?这不是来福嫂子吗?”他加快脚步跑了过去,我们也紧跟了上去。
这是一家饺子店。老板娘坐在门前的青石板上,披头散发,双手拍地,满脸泪水和鼻涕。
文浩问清了情况,给我们介绍说,这家店主叫宋来福,山东人氏。老实忠厚,身大力不亏。少年开智稍迟,念书成绩不佳。初中毕业后就来这里的扭转地打工种水稻,迄今已经10多年了。文浩和他同年,很对脾气,就成了朋友。来福赚了些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和一同打工的姑娘蔡花恋爱结婚了,在镇上买了房子安了家。蔡花包得一手好饺子,邻居们就撺掇她开饺子馆。来福找文浩商量。文浩就给他出了主意,大文豪竹官因想吃饺子而成了作家,就借竹官的名字做了店名,还把竹官的照片放在门口当招牌,说是代言人。果然生意火红,一年下来就轻松赚了20多万。这一阵子他们正谋划着扩大店面呢,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早上他们店来了一位律师,说是受竹官先生委托来索赔的,一张口就是20万。还说如果不能私了就要对簿公堂打官司。来福夫妻俩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哪见过这阵势,一听打官司,来福顿时吓瘫了。媳妇就一屁股坐地上哭喊起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