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人:日本的精神仍是“颗粒”状的――甲午战争130年祭
今天是甲午战争130周年祭,各论坛又响起战败反思的不同声音。
最初那个年代已遭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已进行了一轮成功的洋务运动,已不能完全归咎于制器装备或军事武器落后,部分先进分子开始把责任归咎于满清无能,已开始了革命幻想,已开始了革命的酝酿,孙中山已踏足欧美进行革命宣传,蒋介石等辈也陆续赴日取经考察,进行军事准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一轮反思,这轮反思大有退步,聚焦于“器物”和“技术”层面,退回到鸦片战争年代,甚至不如,有句响遍大江南北的声音“落后必然挨打”,他就是发展经济的理论造势;因为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确立,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自然来自经济。
事实上中国以往两千年无论“器物”、“技术”还是“经济”都是高于世界的,都是高于西方世界的,最近十几年来中外学术都是定论的,既使明清以来逐渐降落,但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绝对量仍然高于世界和西方,干不过“八打一”,连一个日本也被干趴下,那绝不是“器物”、“技术”、“经济”这类事情,“落后必然挨打”肯定认知有问题,甚至不排除有“愚弄”嫌疑。
是的,最近十几年反思从未停息,“落后必然挨打”这种说法肯定有问题。日本人对那场战争却有另种说法,认为日本的胜利赢在士气,赢在精神,并且日本人的这种看法似乎一以贯之,不象我们变来变去,到哪个山头唱哪首歌――缺乏持重感;事实上他们入侵中国,也是打着“帮助解脱满蒙压迫,解放华人”、“驱逐白人”的旗帜,那个时代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精神鄙夷表现在诸多方面――“支那”一词仅仅留下一个痕迹。
事实上这不仅日本人的看法,也是我们当时许多精英的看法,那时派遣的大批精英留日,不仅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和社会改革经验,也有精神方面的膜拜,我们今天稍许还有――前几年还一度走火入魔,出现“精日”现象。
不管怎么说,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是“器物”、“技术”、“经济”层面的,另种是“社会制度”、“文化”、“精神”层面的,有所不同的是,我们这儿的看法变来变去,到哪个山头唱哪首歌,看哪种说法都有理,都很充足的理由。
×××××××××××××××××××××××××××××
两种看法都对,但是必须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事实上“器物”、“制度”、“精神”是文明三要素――最近愈益趋同的言说叫做“文明的三大范畴”。
为什么我刚才说了两遍“变来变去”?正是要强调日本人对当时中国人的看法有点道理,是精神方面出了问题――我们不必与日本人交好时就承认他们说的都对,也不必与他们交恶时认为他们说的都错;以前我年轻时说话更恶毒,不是用的“变来变去”这个词而是“甩来甩去”,是有感于华俄关系一百多年“交好-交恶-交好-交恶”那种反反复复以及极端性(好则愿之上天堂,恶则愿之下地狱)――这当然双方都有责任,但我以为我们华人这方面更严重些,主要就是指精神层面的事情。俄人的历史当然比我们短太多了,但是他们精神文明程度未必比我们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