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率水平认识经济结构的调整
引子
最近有人在论坛发帖,讨论利率和投资正相关性,认为利率越高,投资需求越高。经济学是复杂的,对于一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个国家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民间利率很高,但是投资一样很旺盛,难道不是利率和投资正相关吗?这个东西,有点像经济学的文字游戏。
经济学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我们说这个利率越高,投资越低,其实就是一个定义,指银行的利率提高后,企业减少自己的投资的行为。这里的利率,是一种人为的操作,并非是一个国家的利率变化的趋势。经济学要做的,不是让我们去找别人的定义是不是准确的,而是让我们在人家定义的基础上,发现别人的推理和结论是不是成立的。
既然是定义,自然就是利率越高,投资需求越低,这个结论符合我们日常的认知习惯。我们不要关心这个结论对不对,定义的东西肯定对。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为什么要调低或者调高利率。按照流行的解释:调高利率就是加息,对应的货币政策就是缩表;调低利率就是降息,对应的货币政策就是扩表。
以美联储为例,美联储的缩表是出售其持有的债券,流通中的货币减少,被理解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的扩表是买入国民手里的债券,流通中的货币增加,被理解为刺激经济。按照这套逻辑,利率和投资就是负相关的。
央行的放水和收水
一边是通货膨胀,一边是刺激经济。要刺激经济,就可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刺激经济,就可能通货紧缩,经济萧条。最终,我们会折衷一下,两边都迁就一下。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和面。
中国农村有个故事,母女两人,母亲在屋内缝棉被,女儿在屋外和面。女儿是新手,母女两人一问一答:面多了怎么办?加水!水多了怎么办?加面!如此反复,女儿又说了:面都流脚面上了,怎么弄?母亲说:你个笨孩子,要不是我把自己缝在被子里了,非得出去揍你不可!
中央银行,其实就是这个笨孩子,它需要经济学家的理论指导,但是经济学家不给力,他们把自己缝在棉被里了!马克思要是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经济学是走错路了。
关于两大部类的资本收益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第一部类从事生产资料,其实就是重工业;第二部类从事生活资料,比轻工业范围大,包括农业和服务业。两大部类是一种平衡关系。任何企业,它的利润最终一定是进入重工业的。分红不算利润,它是资本家的消费,可以理解成资本家的工资。这个分类是定义,仅为了更好的阐述问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