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英烈:为国舍命日月同光的毛岸英
闲来读《三国》。长坂坡一战,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燕人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吾父李刚!谁敢动我?”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百姓言:冀之李刚,称霸一方。今日相逢,名不虚传。”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吾父李刚!谁敢动我?”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身又喝曰:“动又不动,判又不判,拘我于此,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不是每一杯牛奶都是特仑苏,不是每一个爸爸都叫李刚!电视剧《毛岸英》讲述了毛岸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留学苏联、参加卫国战争,到陕北劳动、下乡土改、相识思齐、进京扫雷、工厂锻炼、回乡省亲,最后奔赴朝鲜、光荣牺牲,让观众看到了主席长子那种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幸福、为了世界和平而不惜舍弃家庭幸福、舍弃宝贵生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形象。
毛岸英是在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第二次战役发起的当天牺牲的。彭德怀在当天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钟头。电报到了周恩来手中。周恩来深知这对主席的打击会有多大,他不愿在主席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的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一九五一年元旦过后,一月二日,他才把电报送给主席看,杨尚昆在他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得胜(主席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使用的代号)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
一九五一年三月,同乡少年时期的老友周世钊问起毛岸英为什么要上前线的问题,主席回答说:“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去农村劳动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在主席逝世14年后,1990年,工作人员在清理主席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主席单独整理收藏的一个箱子,箱底里有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主席巾,主席瞒着所有人,将这些物品整整珍藏了26年,这是他儿子毛岸英留下的最后的遗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