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记:青春的方阵

2022-04-05
作者: 记者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4月4日电题:青春的方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记

  新华社记者牛纪伟、孙仁斌、于也童

  和风送暖,万里春晖,又是清明时。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鸟语啁啾。墓园中,123座战斗英雄的墓碑默默矗立;地宫里,825具志愿军烈士遗骸英灵长眠;英名墙上,19万余位烈士的名字不动如山,这一切,如列队整肃的方阵。

  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一个个名字耳熟能详;21岁、28岁、26岁……一个个青春的生命令人感慨万千。

  2021年10月25日,志愿军烈士家属代表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4月2日发布公告,今年清明节陵园暂停开放,改为代祭和线上祭扫。本轮疫情发生前,我们寻访和感受春天里,人们以各种形式向英雄致敬的点滴。

  70多年前,硝烟和战火,把英雄定格在青春的时代;

  70多年后,鲜花与礼敬,让我们记取这青春的方阵!

  致敬,青春的方阵

  “三爸,我来看您了……”不久前,黄继光烈士的侄子黄拥军从四川中江辗转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他扫墓。

  在23.5米高的志愿军烈士纪念碑前,黄拥军鞠了三个躬。灰白色的碑体上,董必武题写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太阳下泛着光辉。碑顶,铜铸的中朝两国国旗下,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傲然挺立。

  青春的方阵里有123位战斗英雄。“三爸,您牺牲70年了,但我们一直想念您。”黄拥军手捧家乡的白酒敬献到黄继光烈士的墓碑前。擦了擦眼角的泪水,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

  起身后,他仔细地擦拭着墓碑,像抚摸亲人的面庞。“三爸牺牲的时候才21岁,还没有成家……”

  2020年9月28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陵园里安葬的123位战斗英雄,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肖淑芬说,陵园始建于1951年4月,烈士们的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从朝鲜战场上运送到沈阳的。

  每座墓碑下,都埋着一个英雄的故事。

  青春的方阵里有825位“晚归人”。清明节前,在陵园纪念广场上,47岁的福建人吴玉成在供桌上摆上一包家乡的青橄榄。“伯父,爸爸年纪大了,走不动,我替他来看您,这是老家的青橄榄,您尝尝……”

  吴玉成的伯父吴雄奎在朝鲜战场牺牲时才19岁。2020年,他的遗骸从韩国迎回,经有关部门组织DNA信息比对,2021年和弟弟吴奎俤、侄子吴玉成认亲成功。他生前唯一的2寸黑白照片上,吴雄奎瘦小的身躯穿着宽大的军装,脸庞稚嫩。

  2021年9月3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从2014年至2021年,中韩双方已连续8年共成功交接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一次交接,国家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青年将士们归来。

  晚归的孩子,终于回家。

  2021年10月25日,李征明烈士的妹妹李曼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前怀念哥哥。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青春的方阵,是一面刻有19万余名烈士姓名的英名墙。“哥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妹妹想你啊……”八旬老人李曼泪流满面,蹒跚着走过高3米、长约200米的黑色大理石筑成的烈士英名墙,手指抚摸过每一个“李”姓烈士的名字,仔细寻找着哥哥。

  李征明1952年出国作战,1953年6月牺牲,年仅23岁,至今仍长眠在异国他乡。不久前,满头白发的李曼跋涉千里,从安徽老家到陵园“看望”哥哥,老人边哭边读写给哥哥的家书:“你说要送我去女子中学、说要戴着军功章回来见毛主席,说要孝敬父母,你的诺言为何一个都没有兑现……”家书,无法抵达;思念,一直都在。

  青春的方阵,永不褪色;他们,永远年轻。

  铭记,青春的力量

  这是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的部分志愿军烈士肖像(拼版照片)。新华社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供图)

  一群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吹响进军号,高擎军旗,手持钢枪,奋不顾身地冲向前方……陵园西侧,志愿军群雕再现的战争场景引人深思:是什么力量,感召着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舍生忘死夺取伟大的胜利?

  青春的力量,源自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肖像(2020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不久前,9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陵园,为牺牲在朝鲜的第40军120师359团政委马顺天扫墓。献上一束鲜花,和老政委聊了很长一会儿天,老兵立正,向着墓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时候出国作战,大伙就一个想法:新中国刚刚成立,谁敢来欺负咱,绝不能答应!”王凤和说。

  青春的力量,源自民族尊严的责任感。90岁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已经在陵园做了十年义务讲解员。今年清明,陵园没有游客,他就一个人为战友们扫墓,和他们说说话。

  1950年10月,18岁的李维波从东北军政大学提前毕业,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名高射炮兵。两年多的战斗中,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炮位上。“我的身后就是祖国,我们退一步,敌人就进一步,守住阵地,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希望!”李维波说。

  青春的力量,源自捍卫和平的正义感。“今年有疫情,我们不能去沈阳看望父亲了,家里人和陵园联系了,请工作人员代我们去给父亲献花、祭扫,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志愿军烈士王波的养子王援朝说。

  陵园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王波烈士生前留下的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他出国作战的初衷:没有别的,为全人类的解放、永久的幸福生活,将我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贡献全人类,以求实现伟大的理想。

  青春的力量,澎湃激荡,壮烈而豪迈。

  奋进,青春的中国

  宁静的陵园里,工作人员认真擦拭着烈士墓碑,为英雄献上鲜花,70多年来,这些守护家国安宁的英灵,也被后人恒久地守护着。清明节前,陵园在网络上发起“奋进·网上祭英烈”活动,得到许多青年人热烈响应。人们为烈士献花、上香,表达哀思:“山河已无恙,英烈请安息”“缅怀英烈事迹,奋进伟大征程”……

  金戈铁马远去,壮志初心未改。新时代的青年人,手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在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房,王语嫣和听不清声音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写字交流(2020年3月8日摄) 。新华社发

  青春的中国,需要青年人热爱伟大祖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95后”外科护士王语嫣曾多次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她通过手机参与了向志愿军烈士献花的活动。

  “志愿军烈士很多都是热血青年,战争年代,他们为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家国情怀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贡献力量,青年人有一份责任。”王语嫣说。

  青春的中国,需要青年人担当时代重任。正在江苏省盐城市挂职的辽宁省彰武县青年干部刘忠雷也在网络上表达对先烈的敬意:“你们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我们也要秉承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脚踏实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刘忠雷在基层工作期间,曾通过带动村民发展网络电商助力当地省级贫困村北甸子村脱贫致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现在在江苏挂职锻炼,为的是更好地学习先进经验,将来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王尚典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机械厂金工车间工作(2017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青春的中国,需要青年人勇于砥砺奋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车工王尚典对英烈们留下的奋斗精神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技术工人,王尚典因意外失去了右手大拇指,为继续从事技术创新,他把自己左脚的一根脚趾移植到手上,凭借艰苦训练,他回到了车床旁。如今,他通过努力,已获省部级以上荣誉超30项。

  “和烈士们相比,我吃这点苦算啥!青年人就是要有一股子拼劲,和平年代有这样好的条件实现人生价值,就更应努力工作,加强创新,把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王尚典说。(参与记者:洪可润、黄泽晨、李宇佳)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