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自驾手记:从韶山到花明楼
“一条路,越走越远……”
01
忽然就爱上了自驾。
感觉身体还好吧,一天驱车600公里,晚上还能再看一场电影,并不觉得很累。
有时在双车道的高速路上,大卡车相互超车,小车也见缝插针地飙车,我虽然以稳健、安全为唯一驾驶原则,个别情况下也难免会加入其中,丝滑流畅,就像在跳华尔滋。
想起早年学飞行,比较熟练了,蓝天之下,白云之间,斤斗、盘旋、“殷麦曼”……就觉得机翼像是长在自己肩膀上一样称心如意。
俱往矣!
其实,想到各地看看,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自驾就很好。
当然花费可能略高一点,但如果考虑到高铁票价不菲,也还是划算的,如果本着节约出行的原则,自带干粮,花费就更低了。
自驾,图的就是一个不受制于人,直抒胸臆,自由自在,不必为一点嗟来之食去当夜莺。
02
这次自驾,从深圳出发,第一站到了衡阳(相关手记日后再发),次日下午到韶山,当晚住下,瞻仰毛主席铜像;第二天,瞻仰毛主席故居,然后去刘少奇同志的故乡花明楼,接着,直奔岳阳。
这是第三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韶山。
第一次到韶山,是将近二十年前的2006年。
再到韶山,感到花更红,树更绿,环境更加整洁,不变的则是,依然人潮汹涌。
到铜像广场,发现同任何时候到这里一样,铜像总是被鲜花簇拥着,被花篮包围着。
虽然时近傍晚,大队的瞻仰者已经回长沙,但还是不断有献花的人群,络绎不绝地抬着花篮,来到铜像前,献花并且鞠躬,许多人还佩戴毛主席像章。
这里,竟然是花的河流与海洋。
我也献上花篮,鞠躬,并且绕铜像一周。
塑像,尤其是伟人的塑像,也是阐释历史的一种方式。
韶山的毛主席铜像,选择的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中的形象。
这当然很好。
不过,毛主席分明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革命以后的路”指的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革命,的确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更伟大、更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两次回到家乡。一次是1959年,第二次是1966年。
这两次回乡,都和老人家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有关,尤其是第二次,毛主席的思考更深沉,意义更重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如果以毛主席回乡,尤其是第二次回乡时的形象为毛主席铸造铜像,让前来瞻仰的人感受到毛主席的忧患与深邃,是不是更有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