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一步之遥——从《霹雳红星》到《炼狱》
“失去了平等,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最大优势,苏联在冷战中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01
—
最近,看了两部苏俄电影,颇有感慨。
一部,是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拍摄的《霹雳红星》;
另一部是1998年拍摄的《炼狱》。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所以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
《霹雳红星》反映的是1979年苏联入侵所引发的那场阿富汗战争。在影片中,时间已经到了1988年,苏军正在撤出阿富汗。
《炼狱》反映的则是1995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俄军和车臣武装之间的激烈巷战堪比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格罗兹尼成了尸山血海的修罗场,美国军方惊叹“打不起这样的城市战”。
这两部电影,可谓苏俄战争片中的异类杰作。
由于拍摄的时间,距离真实的战争非常近,许多主创人员都是战争的实际参加者,所以,影片的残酷感与真实感,也是一般轻佻的战争片所难以比拟的。
不过,这两部影片,带给观众并非纯粹的感官刺激,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02
—
严格说起来,《霹雳红星》(原名《阿富汗崩溃》)的译名非常不好,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苏军一次大获全胜的行动,但事实上,影片反映的却是一次狼狈、惨烈的撤退。
故事一开始,就是苏军的一个营地,正在收拾家当准备撤离,他们的任务已经不是打败敌人,而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搞定沿途的部族武装,开辟一条安全的撤退通道。
整部影片,弥漫着苏联即将败亡的压抑气氛——
——苏军的军纪开始败坏,抓到俘虏,就忙于搜腰包,最好能够缴获来自西方或日本的电器,如夏普收音机之类;
——在阿富汗黑市上,居然能够买到苏联国内买不到的录音机、手表、照相机、丝袜、内衣等消费品。苏军官兵带着女护士和军官家眷,开着装甲运兵车去逛黑市;
——将军的儿子斯捷克罗夫上尉在战争最后阶段来阿富汗来镀金,下了飞机就打听哪里能买到西方的电器和日用品,当天晚上就诱奸了女护士;
——军事基地医院的撤退,电冰箱和其他医疗设备居然优先于伤员;
——为了顺利撤退,苏军甚至用整箱整箱崭新的冲锋枪和面粉,贿赂阿富汗部族武装;
——男主班杜拉少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深受爱戴,但因为得罪了将军,一直无法获得提升;
——即将撤离阿富汗了回到国内会更好吗?军官们在一起闲谈,国内的气氛更令人窒息,想买家具却排不上队,想到海滨居住,却已经被污染了。相比较来说,在阿富汗反而是“一生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