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谈谈《蛟龙行动》的撤档


  “军事影片的悲情基调,源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界在屏蔽、阉割了革命叙事后,只能回到‘落后的中国VS先进的西方’的叙事窠臼中。”

  作者|郭松民

  01

  军事题材的大片《蛟龙行动》黯然下档,号称10亿元打造,票房仅有可怜的3.79亿,这多少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尤其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今天。要知道,《蛟龙行动》讲述的是核潜艇故事,这是军迷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大国重器!

图片

  其实,相较于此前一些大卖的军事影片,《蛟龙行动》已经有一个明显进步,就是对谁将是中国未来军事较量的敌人,做了一个明显的指认,而不再遮遮掩掩。这当然是有益的,因为这会使观众在得到娱乐的同时,对必将到来的严酷斗争,有更加正确的认识,也减少幻想。

  当然,编导还是做了一些转圜——那座对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构成巨大威胁的海底基地,无疑是头号霸权国家秘密修建的,然而影片中迫在眉睫的制造“人工海啸”的危机,却并非国家行为,而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失意将军个人行为。

  这样的转圜是可以理解的,它形成了一种可以意会但不可以言传的效果,避免了可能的外交纠纷或海外上映时的麻烦。在好莱坞大片《壮志凌云》中,汤姆克鲁斯最后击落了四架米格机,影片没有说是苏联飞机,但观众都知道是苏联飞机。

  在《蛟龙行动》之前,近年的军事大片,都有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老二”感,或一种既想着又怕着的“次级帝国主义”倾向。

  这里,请允许我一一数落一番:《X狼》,是一部冒充军事影片的警匪片;《X狼2》,把假想敌设定为不明国籍的欧洲雇佣军;《X天猎》《X海行动》,则干脆把自己想象成灯塔国主导的“反恐大军”中的一员,还耍了一把炮击第三世界海岸的威风,似乎忘记了中国把肆意炮击海岸的帝国主义军舰赶走,仅仅是几十年前的事。

图片

  在《蛟龙行动》中,这样的毛病没有了。

  出现这样的变化,客观上说,可能和头号霸权国家选出那位以不靠谱著称的总统之后,直接把枪口对准了中国有关——既然没处躲,索性也就不躲了,这也算是面对现实吧?

  另一个原因,恐怕也和来自民间持续的批评有关。批评总归是有用的,尽管还不是那么明显。

  02

  虽则如此,但《蛟龙行动》始终没有在观众中激发出观影热潮。

  为什么呢?

  第一,整部电影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无论是黄轩、于适饰演的蛟龙小队的特战队员,还是张涵予饰演的潜艇艇长,都显得苍白,平面化。

图片

  新中国军事影片中的我军军人形象,传统上都是“革命军人”,突出的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在明确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等大是大非问题后高度的政治自觉,塑造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银幕形象,如王成、董存瑞、雷锋等等。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最根本的原因,现实中怂的像兔子,电影中厉害的像狮子,让人反感
0条回复
抛弃了革命,回避人民军队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竭力渲染所谓的“血性”,绝对拍不出好的影视剧。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