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再谈《潜伏》:翠平,“蠢得挂相的女人”
“文化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在文化领域里斗争的结束,反而意味着斗争以一种更激烈、更隐蔽的方式展开。”
01
—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是政治、军事胜利,也是文化胜利。
这种文化胜利,体现为来自延安的清新、刚健、质朴、高亢的革命文化,迅速取代了国统区腐朽、颓废、奢靡、冬烘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从文化最外在的表征——服装——来看,军装,劳动者的服装,对原来在国统区流行的旗袍、长袍马褂、西装等等,构成巨大冲击,对新事物敏感的年轻人,都以穿军装、工装为荣,尤其是那种洗得发白,似乎带着硝烟芳香的黄色军装和灰色军装,更成了革命气质的象征。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潜伏的女特务为骗取信任,就特意穿上工装裤,伪装成进步青年的样子。
而来自解放区的工作人员,解放军干部等,则无疑是这种革命文化等人格化,他们能文能武,坚毅沉稳,刚健,但绝不粗鄙,质朴,又富于理想主义精神。
解放区干部以及革命军人的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电影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南征北战》中,冯喆饰演的高营长、张瑞芳饰演的女村长,《渡江侦察记》中孙道临饰演的李连长,李玲君饰演的女游击队长刘四姐,《红色娘子军》中王心刚饰演的洪常青,《东进序曲》中李炎饰演的政治部主任黄秉光……等等。
然而,文化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在文化领域里斗争的结束,反而意味着斗争以一种更激烈、更隐蔽的方式展开,尤其是在军事、政治的胜利看起来完全无法撼动的情况下。
1951年,著名演员石挥执导并主演了影片《关连长》。这部电影塑造了善良淳朴的解放军某部关连长的形象,他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关爱儿童,却没有文化,对城市知识分子充满敬畏,甚至自惭形秽。
影片公映后,很快受到尖锐批评,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尖锐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后,谁来掌握文化领导权?
二十世纪后半叶,革命文化陷入低潮,影视剧中解放区干部和革命军人的形象发生巨大变化,“泥腿子将军”成为主流形象。
2001年,年代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引起广泛关注,热度堪比当年的《渴望》。
表面上看起来,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位贫苦农民出身的革命军人石光荣(孙海英 饰),同出身书香门第,后投身革命的小资女生褚琴(吕丽萍 饰)拧巴但幸福的一生,但骨子里,却是小资文化对革命文化的一种控诉。
石光荣粗暴、专横,文化水平很低。褚琴扭秧歌时的“小腰”触动了他,令他“先看上了”。他“追求”褚琴,采取的是“速战速决”、“抄后路”之类的军事手段,抢在和褚琴互有好感文工团员谢枫表白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造成一种令尚对他非常陌生的褚琴不得不与他共入洞房的形势,将生米做成熟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