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玥:清明节,怀念毛主席!
四十多年以来,围绕毛泽东的争论不断,评价有褒有贬,世人对他有爱有恨,这正应了孔子那句话“乡人皆好之,不如其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一个有原则、有操守的政治人物是绝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关键看什么人爱他,什么人恨他。
当公知咬牙切齿的咒骂毛泽东的时候,非但无损毛泽东的英名,相反更能衬托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一生爱恨分明,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使得世人对他的评价走向两极,爱他的人爱得铭心刻骨,恨他的人恨得咬牙切齿。
不管怎么说,毛泽东的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的头像印在人民币上,他的名字刻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上,还能有什么比这些更有说服力?你可以昧着良心对毛泽东说三道四,但你改变不了毛泽东是民族英雄和人民领袖的事实,只要共和国还存在,毛泽东就永远都是伟大领袖,这是谁都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涌现了一大批牛人猛人,与那些牛人猛人相比,毛泽东多少显得有点“平凡”。说毛泽东“平凡”,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小时候的毛泽东,除了表现出超凡的学习能力之外,也未见其他更特别的地方,如果要说特别,那就是志存高远吧,“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被同学们称为“毛奇”的毛泽东,打小便决定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个奇男子”。但是理想并不等于现实,那时无任何征兆预示年轻的毛泽东将会成为一代伟人。
那么,“平凡”的毛泽东是如何成就他的伟人之路的呢?
“平凡”的毛泽东的思想非常活跃,“靠经验吃饭”的毛泽东勇于自我否定,善于自我提高。今天有些人试图“借用”毛泽东某些时期说过的或真或假的一些只言片语来“证明”毛泽东也曾是所谓的“宪政”拥护者,说起来,这些人真的很可笑,也很可怜,只懂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的问题。毛泽东的思想始终是在发展的、变化的,最后认定马列主义作为革命的真理,恰恰是毛泽东对之前的想法不断否定的结果。事实上,年轻时期的毛泽东何止拥护过“宪政”,还拥护过“三民主义”,实践过“无政府主义”呢,因此,拥护过“宪政”能说明什么呢?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曾说:“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这应该是能够查找到的毛泽东最早就政治发表的观点,从这段话可以看出,17岁的毛泽东无疑是英国、日本等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