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满:​诗人毛泽东

2021-09-10 4782 9
作者: 李光满 来源: 李光满说

  2021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5周年纪念日,谨以本人旧文《诗人毛泽东》缅怀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

  要认识毛泽东诗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是怎么走下神坛、渐渐式微的。其一,中国古典诗词到北宋末期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亡国哀曲,从精神层面来说,宋代诗词中的文化已经不再硬朗,不再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撑,而仅仅是文化人玩味的雅趣或雕虫技艺。其二,中国文学样式渐渐向长篇叙事故事体裁转变,如在元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厢记》《桃花扇》一类的长篇戏曲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其三,随着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中国士大夫们为了逃避异族统治,纷纷躲进故纸堆中搞音韵文字考据等学术研究,出了一批考据方面的学术成果,即使不时有诗词大家出现也已经撑不起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厦。其四,随着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成为官场中占主导性的文化,中国文化渐渐从开放走向封闭,从生动走向僵化,从文言文到古典诗词都因为脱离生活和百姓而一并走向了没落和衰败。

  到清末民初,为了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君主共和、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一批革命志士上下求索,希望寻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这其中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革命和清扫最为彻底。这种文化变革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彻底废除文言文,从书写到交流全部采用白话文,让脱离生活的语言重新恢复活力。二是对古典诗词的扬弃和改造,倡导以白话文为表达方式的新诗体,于是从民间到绝大部分文人都开始放弃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并由此造成中国人不再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整个社会将古典诗词抡进了字纸篓,写古体诗词被人认为是老古董而受人鄙视,中国文坛的主流变成了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新小说、新散文和新诗,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在坚持旧体诗的写作,那也只是朋友间的唱和和故纸堆里的把玩,难登大雅之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诗词出现了。由于毛泽东诗词最大的特点是脱去了书斋里文人们僵化的腐儒之气,而是以生活化、明白晓畅的语言直抒胸臆,这既是唐诗宋词中硬朗、明快诗风的回归,也是重拾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风骨,既有厚重沉郁的民族情怀,又有柔美伤感的离别伤逝,对于尚处于分裂与战乱年代以及刚进入新中国的中国人来说,毛泽东诗词带给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并不仅仅是它的文化价值,而是它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发奋图强的力量,带来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我们常说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因为无论身处绝境还是遭逢强敌,毛泽东的诗词都如掏出自己的丹心点燃的明灯,照亮黑暗,指明道路。他一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面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一面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一面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面是“敌军围困万千重。”一面是“我自岿然不动。”一面是“人生易老天难老。”一面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的这种春意浩荡、青春激昂的诗风一下子就让中国文化寻找到了自己的年轻状态,在一个古老而衰败的国度,在一个国家破败、国民柔弱的年代,毛泽东诗词让国民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和喷薄而出的力量。所谓救亡图存其实是救人的精神,是凝聚民心,增强意志,敢于拼搏。有了强大的精神,才会有强健的文化和国民,才会有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因此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并不仅仅在诗词本身,而在文化和精神。

查看余下5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9条)

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