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苏联哲学的超越(四)
马克思的根本分工:分工不是一般的劳动分工,而是指‘思维与物质劳动’的根本分工、分离;在所有制形态下,消灭合二为一的关键障碍‘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分工的前提,也是分配的条件,同时还是劳动过程中,强迫劳动者的思维与物质活动分离的权利,是劳动前、中、后的分工分配的社会伦理。所以劳动者要活动解放,除了夺取政权,还必须开展文化革命,并把该革命与政治和生产关系革命结合起来。经济秩序革命不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还是生产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变革,二者身份互相融合的过程。
建国后,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见解,体现在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里。“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伟人此后努力实践着劳动者的管理权,由工人、农民直接参与管理。尽管这些以个人身份,未经过群体的选拔,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和意志,值得考虑。但终究是劳动者管理的实践。
“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
是否存在大锅饭,其实不用怀疑。这不是公有制的痼疾,私有制存在同样问题。私有制是以绩效和工资奖励挂钩的方式,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如此,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再者,就是管理者与劳动者的身份互相转换,在经济组织内部逐渐实现这种转变。美国的亚科卡,在汽车企业进行了这方面的管理实践。美国的哲学家马斯洛,对人的物质到精神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总结:人们在得到基本生活物质保障后,希望得到尊重,实现自己的理性价值。其哲学给黑暗的资本主义带来光明,在管理学上给全世界带来启迪。在马克思的哲学建立后,资产阶级人士和哲学家,也验证了马克思的人本质双重学说,验证了思维与物质劳动自由结合,会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这种投入小,成效大的理论,比起资本‘本体论’,唯生产力论,产权责任论来说更高明,对人本质刻画深入,理性与感性结合紧密。
“关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苏联教科书只有一句空洞的话,即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关系”。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展开,没有分析,没有接触到实质问题。教科书没有写这方面的文章。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的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当然全民所有制的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在所有制方面还要有它的变化,有它的发展。但是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总是不能没有限度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性质总还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当然将来还会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达到了这一步,它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又会没有多大变化。可是在一定时期内,即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例如我们的国营企业,解放以后,一直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而在这十年中间,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变化却是很大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文章。要领导者采取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苏联1936年宪法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以后的任务是提高生产力,改变‘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不知道这个先进是以什么标准衡量的,是时间序列,还是所有制形式?如果以后者,文明社会前,人类就实现了公有制,那么现在的制度是倒退。先进与否,以劳动者两种本质各自发展的程度为前提,看劳动者的思维与物质活动的结合程度,也就是以劳动者解放的程度为标准。而苏联的标准,是以所有制为形式,辅助为生产力的标准。拿马克思的标准比较,比苏联的标准全面深入。
《形态》:“···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82-84页)
苏联的标准,没有根本分工的描述,缺乏社会状况与思维意识的描述,没有三个分裂: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由于苏联哲学把思维意识作为物质一般运动的衍生物,不是作为人的第二特殊本质,也就意识不到根本分工导致的原始社会解体,人的前进与异化的同时发生,社会矛盾的本质问题。生产力、社会状况、意识三者发生矛盾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些矛盾来自根本分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苏联人意识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但他们没有解析到更深入更基本的社会关键问题。
1956年中国人受苏联影响,得出了同样结论。此后只有毛泽东以其哲学家的素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察觉了根本问题。劳动者的管理权问题,管理者和劳动者互相转化问题,二者的思维意识转化问题。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或许与此相关。
“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这里,例如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还是全民所有制。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度,时间很长,多少万年都是同样性质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却有很多变化。可以设想,将来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还会有无穷的变化,但是所有制方面不会有多大变化。”
“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以上两段论述通俗易懂,伟人对生产关系有着深入解析。对于企业自主,劳动者的自主意识作用有着具体的描述。多数人都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理解考察这篇谈话,我希望左翼哲学爱好者,从哲学角度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与马克思辩证法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