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中国农民问题

2022-10-16
作者: 飞猪行天下 来源: 教员的追随者公众号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毛选》中最重要的部分,更是毛主席一生都在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毛主席始终关注研究农民问题,善于组织农民,十分关心农民幸福。长期进行系统、多次的农民问题调查,提出了一系列农民问题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力量之源。没有毛主席的农民问题理论,就不可能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胜利。

  有位学者这样写道: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从古到今,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够控制农村,谁就能够统治中国,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当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早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政治上的这个诀窍,这个千古不易的中国历史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这位学者的观察十分尖锐,正是因为毛主席敏锐地观察并彻底地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所以毛主席胜利了,蒋介石失败了。

  毛主席关注农民,抓住农民,热爱农民是有深层根源的。

  毛主席出生于农村,从小就与农民接触最多,也最能感受到中国农民的生活现实。对贫苦农民怀有极大的而深厚的感情。早在童年时代,毛主席在读中国旧小说时,就说:“这些旧小说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嗾使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而在1917年,学士时代的毛主席用了一个月多的时间,行程900多里,徒步考察了长沙五县。他后来回忆说:“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毛主席童年的农村生活和学生时代对农村的调查,培养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直到建国后,他还保持着若干农民生活习性,自豪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当警卫战士把农民吃的糠菜窝头送给他时,他竟双手颤抖,流出同情而又内疚的眼泪;当他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时,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心中常怀农民,眼中时有泪水,农民是根,是菩萨,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毛主席惊奇地看着世界地图,用手不停地指着,拼命地寻找着自己的家乡韶山,他几乎找不到。于是他立马想到,原来世界这么大,韶山这么小,这么多人受苦受难,放到全世界这得有多少人呐。于是他站在世界地图面前,满怀斗志的喊出:我要改造中国和世界,解放劳苦大众。

  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毛主席开始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1925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从事农民运动。经过和农民接触,他发现农民不仅是个受苦的阶级,而且“非常富有战斗性”。由着最初的同情,到实际参与农民改造中,毛主席逐渐发现,农民是有力量的,是具有很强大的战斗性和战斗力的。1926年,毛主席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他把学生按不同省籍,组成各省农民问题研究会,组织学生到海丰、韶关等农村搞社会调查,并编写农民运动教材和学习资料。同年,毛主席对江浙及长江流域农村进行了考察,于同年9月写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鲜明地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发现了农民的力量,毛主席并没有停止,他关注的是整个中国农民的出路问题。因此他也认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也是不够的,要让更多人联合起来,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才能真正改造中国。因此毛主席以极大的热情号召从事农民运动的同志,“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工人学生等革命力量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军阀的国民运动。”

  当很多人目光还盯着城市,盯着工人阶级时,毛主席已经在农村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因此,成功哪来什么偶然,都是经历了别人不曾经历的苦难,坚持了别人看不起的事情,时机成熟了,问题出现了,也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他人都不行。这就是事实。

  中国革命起初,并不是所有人都重视农民,有人从来就看不见农民,甚至污蔑农民。国民党右派就是这样一群人,为了回击国民党右派对农民运动的污蔑,1926年底,毛主席回湖南,步行1400里,走访了五个县,做了32天调查,并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出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的科学论断。可见,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及时把部队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并不是有些人嘴里说的,那是偶然,是上山做“土匪”。实际上就是毛主席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是他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思想基础。他早就在做,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研究,只是偶然的革命现实让毛主席更快地走上了这条他思考已久的路。

  毛主席关于农民问题,并不是发现了,研究了,找到了,就停止了,而是随着革命现实的发展,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推进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毛主席紧紧抓住农民这个根本问题,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十年内战,他一边指挥武装斗争,一边深入研究农民问题。先后搞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闽西调查和兴国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些问题的决定》等光辉著作。

  灵光一现,那或许是偶然,一次走对路,或许没有说服力。但次次都走对,背后就有必然的逻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逐渐将中国农民问题理论化,思想化,系统化,提出了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融为一体,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这就是一种哲人的思考,这就是过人之处,不得不佩服!

  有了这样关于农民问题深刻尖锐全面系统的掌握,看问题就有了正确的立场。

  就能够站得稳,看得远。更能否与哪些在这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中国农民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的人和思想进行坚决地斗争。比如,1931年共产国际发出“加紧反对富农”的指示,王明路线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毛主席则于1933年制定了“削弱富农”的政策,并指出“消灭富农的倾向是错误的”,“对地主取消灭的政策,对富农则取削弱的政策。”

  更伟大的地方在于,毛主席并不是对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一开始就正确,也出现过政策失误,关键是失误出现,他会实事求是地纠正,完善和发展农民问题的思想以指导新的革命实践。

  革命年代毛主席如此重视农民问题,往后余生从未减少。

  全国解放前夕,当全党工作重点即将由农村转入城市时,毛主席及时告诫全党,“决不可以丢掉农村,仅顾城市。”建国后,他又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了使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毛主席首先在农村发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并确立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于那些主张包产到户的人和思想做了坚决地斗争。引导组织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中国大多数农民想走的道路。

  毛主席才是真正中国农民的知心人、贴心人、最亲的人!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