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中国航天如今的辉煌背后毛主席那代人付出了多少?
今年国庆之前,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出差太空”90天后,顺利而又安全地回家了。大家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丰碑。
然而就在此次任务胜利完成后不久,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点23分由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推动,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其后,于16日6时56分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成功。搭乘飞船的三名航天员预计将在中国空间站驻留工作6个月时间。这三名航天员分别是55岁的翟志刚、41岁的叶光富和41岁的王亚平。其中王亚平是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如果他们顺利如期完成任务,将创造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纪录。
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忆及毛主席那时,中国老一辈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展开“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研制。后来该项目因为某些原因就骤然“暂停”,但当年的艰辛探索和研究,并没白费,而是从人才、技术,乃至经验等方面,为当代中国航天的辉煌奠定了结实基础;从“曙光”到“神州”,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在中国航天高歌猛进的当今,重温当年中国老一代航天人研制“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战斗历程,是必要的、有益的。
一、载人航天的锣鼓早已敲起来了
中国古代就有飞天美梦。
我国载人航天的提出和设想,还是比较早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之初,新中国的有关部门就把相关的科学家组织起来,进行不定期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为探讨载人航天做准备工作。第一次星际航行座谈会是1961年6月3日召开的,主讲人是钱学森。他演讲的题目是《今日苏联和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这个马拉松式的星际航行座谈会,前后历时三年,共举办了12次。钱学森每次讲座后,都参加与会者的讨论。他从空气动力学、气体热力学、工程控制、喷气技术及数学和物理学等等方面,提出许多可以视为奠定中国航天事业理论基础的见解和主张。
这就是钱学森所说的:“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原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由中科院、七机部、军事医学院等多个部门负责的。为了集中统一,加强领导,1968年2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列入军事编制,钱学森兼任第一任院长。
国防部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之初,钱学森就把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作为当时面临着的两大主要任务。在他的领导下,对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进行了预研,并把第1艘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