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大办自媒体,李庆霖的激荡一生
毛主席说,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那怎么讨论,怎么说理呢,就是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因此他一直在寻找一种互动交流的方法。
他的方法就相当于现在的自媒体,比如在基层,农民有什么想说的,就开座谈会,也可以写在墙上,或者贴个大字报,有不同意见的,也可以这样办,城市里面的工人也可以参照这个办法。知识分子可以在报纸、杂志上争鸣。
“有什么了不起,辩论就是嘛。”,为了让上下信息畅通,他还鼓励农民写信上来,《毛选》里面收录了一部分生产队员的信件,关于农业生产的,以及他给予的回复。直到收到李庆霖的一封信,给人触动相当的大,也让李庆霖的一生浮浮沉沉。
李庆霖写的信的内容是反映下乡青年的情况,他本人是一个学校校长,他的儿子也到农村去插队了,他说,“在山区,孩子终年参加农业劳动,不但口粮不够吃,而且从未不见分红,没有一分钱的劳动收入。下饭的莱吃光了,没有钱去再买;衣裤在劳动中磨破了,也没有钱去添制新的。病倒了,连个钱请医生看病都没有。其它如日常生活需用的开销,更是没钱支付。”
“在我们这里已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一部分人并不好好劳动,并不认真磨练自己,并不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却倚仗他们的亲友在社会上的势力拉关系,走后门,都先后优先被招工、招生、招干去了,完成了货真价实的下乡镀金的历史过程。”
李庆霖说,号召知识青年去农村,我是拥护的,孩子平常少和农村社会接触,长大了让其到农村去经风雨和见世面,以增长做人的才干,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现在走后门成风,地方上有权力的干部子女和亲友,上山下乡没几天,就被调走安排工作了,单剩下我这号农村小学教员的子女,没有靠山,又完全举目无亲,唯一的资格是一辈子在农村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了。
在鼓励人民群众自由发言,让真实的声音能传达到北京,一时间群众信件是非常的多,李庆霖这封信影响是十分地大,毛主席看了之后悲痛万分,他给李庆霖回了信,说他会处理好这个事情,并且将自己的稿酬里的三百块钱也一并寄了过去。
后来派人下乡调查,还发现了更多的不良现象,有些高干子弟只往好的农村去,剩下贫困环境不好的农村,就让剩下的知青前去。一些人占着有点权力,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无法无天。
以前看到很多都是报喜不报忧,而李庆霖的信则以“暴露阴暗面”,毛主席对这一做法表示鼓励,他的告状信使得高层领导及时调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着重研究了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千百万知青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