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三章 社会价值评判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第三章社会价值评判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社会评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之所以有必要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还在于它有着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学科基本特征。
第一节社会价值评判的实践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门学问都有一个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而社会评价学与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也带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分析评判周围的人与事。无论是学问高深的专家学者,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都在这样做。他们有可能对同一事物做出相似的社会价值评判,也有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评判,这种社会价值评判所反映出来的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本能。
记得一九七七年前后,有人在报刊上大肆批判历史上的“女皇”。从武后、吕后到慈禧太后,不分青红皂白,大加鞭挞,视为一类。其愤懑之情固然可以理解,但若用社会评价学的观点来分析“女皇”们执政时推行的政治决策,看其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加以衡量的话,就会发现她们恰好是分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决不能同一视之。
唐朝的武则天(公元624—705年)以一女子之身,敢于并能够冲破重重束缚,先是参与朝政,后是临朝称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治国安邦长达四十年之久。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这在以歧视妇女为主要社会特征之一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实属难能可贵。武则天为延续初唐盛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她开创了殿试制度,亲自临考取士,打破世族意识的篱笆与偏见,广揽天下贤士,凡九品以上官员,百姓都可自行荐举,选贤任能。尽管其晚年也曾任用酷吏,豪奢专断,颇多弊政。但纵观其一生,仍不失为一位功大于过的女皇帝。从武则天于临终前明示天下:我功罪未定,留待后人评说!并敢于自立无字碑一座,即可窥视出其气魄与度量均非同一般帝王,真乃古今中外堪称奇才的巾帼俊杰。
汉初的吕雉(公元前241—前180年)则有所不同。作为贤妻,她早年曾竭力资助汉高祖刘邦兴兵反抗暴秦的统治,与萧何等一道苦心经营“巩固的后方”,为刘邦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兵马,使之在几起几落中,败而复兴。汉高祖即位之初,她也曾协同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为巩固与稳定国内局势,发展汉初经济立下了一定的功劳。然而,当其子汉惠帝即位后,吕后临朝称制长达十六年之久,为填满一己之私利,大封诸吕为王侯,控制南北军,把持朝政,干了不少坏事。尤其是置民众于水深火热而不顾,几乎酿成内乱,差点断送了汉初的兴盛。幸赖周勃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诸吕作乱。观其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功过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