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孩子:毛主席才是最伟大的“教员”


  今天是9月10日,1985年将这一天设立为了教师节。

  有人认为教师也是劳动者的一员,没必要单独设立教师节。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是非得设立在毛主席逝世的第二天呢?

  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尽管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很多教师已经不配为人师表,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珍惜自己的职业、珍爱自己的学生。例如,前不久被刷屏的张桂梅老师,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

  前天晚上,笔者陪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一起做了一份精致的手工,要在今天送给她的老师。女儿的老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常常在学校忙到晚上捌玖点以后才下班,有时候晚上十点多还在群里答疑,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很关心,有什么问题都及时与家长沟通,还拒绝家长的任何物质“感谢”……

  像笔者所在的这种二线城市,公办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并不高。正是因为这样,在一个充满铜臭气的社会,女儿的老师这样的人才更加显得可贵。漫漫长夜,我们总能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上看到光明,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脊梁。

  女儿老师的丈夫收入还过得去,能供得起一套房子,这就使得女儿的老师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把“人民教师”当作理想事业来做,投入绝大部分身心;如果这个客观条件不具备,女儿老师这样的教师是不是也得想着怎么去挣更多的钱养家呢?

  所以,不要责怪普通的劳动者,不是现代社会教师个人的品质怎么样了,而是残酷的现实逼着很多底层的人去当“坏人”,造成了“人对人是狼”的一种“互害”局面。而今,每一个劳动者都被困在了这样的局面里,这一点,在笔者昨天的文章《今天,我们都被困在了毛主席致力于砸碎的系统里》里已经写到。

  而为什么张桂梅会获得那么高的关注和荣誉?正是因为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歪理横行,才逐渐凸显出了张桂梅式的人物的稀有。削峰填谷,“损有余以补不足这”,这其实不是个人该做的事情,而是公权力该做的事情。

  张桂梅是落户云南山区的东北女知青,是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培养出来的;在那个知青返城、伤痕文学兴起、控诉声浪倾泻的时代,张桂梅成了少数的“逆行者”和时代“遗民”。可以说是前一个时代培养了“知青”张桂梅,后一个时代成就了“最美乡村教师”张桂梅。

  1966年5月初,毛主席读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由军队搞生产,毛主席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才有了著名的“五七指示”: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