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疑难可问谁?——毛主席的心祭
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中,以悼念死者为主题的只有两首,一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内容主要是缅怀他的爱妻杨开慧烈士,另一首就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了。毛主席写的挽联倒是有一些,例如写王尔琢的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始方休!”
罗荣桓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一、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时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事事处处顾全大局,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55年,当罗荣桓得知自己被授予元帅军衔时,他夜不能寐、忐忑不安,特意找到毛主席说:“我在军队的资历浅,军功方面更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能授我一个大将军衔就很不错了。”
罗荣桓在1927年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红军中从担任连、营党代表到主任,曾经长期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工作。他始终站在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一边,毛主席对他很器重,对他怀有深厚的战友情谊。
1963年12月15日,罗荣桓的病情恶化,一度陷入昏迷。12月16日下午,罗荣桓在战友以及他的夫人和孩子们的守护下,心脏停止了跳动。毛主席极为悲痛,亲自去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12月19日,毛主席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的奠基人”之一的元帅三鞠躬。毛主席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几天夜不能寐,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吊唁诗。
这首诗,是毛主席献给自己的战友和学生的一束白花,是写在他心里的一篇诗的祭文。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的一位。他从1927年跟随毛主席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革命一生,毛主席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
这首七律诗的显著特点,是直抒胸臆,朴实深沉,毫无雕饰。它反映了毛主席当时十分悲伤和沉重的心情,它的极其质朴的风格又同罗荣桓的人品气质别无二致。这首诗的感人力量是内在的,而不是显露的。
乍开始,毛主席对罗荣桓的缅怀之情便从笔下滚滚涌出,心头的思绪飞向第二次国内战争的烽火年代,追忆着罗荣桓青年时期的勃勃英姿,重温着他同罗荣桓之间的亲切友谊。“记得当年草上飞”并不单指长征过草地,而是概括整个红军斗争时期。那时革命的总战略就是“农村包围城市”,采用的战术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红军指战员们年年月月以神速的行动奔驰在丛山草莽之间,同敌人展开殊死的搏斗。“红军队里每相违”,即常相睽违,意思是说,尽管当时二人同在红军里,而且罗荣桓还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很久,但是回想起来,二人相处在一起的日子还是太少了,因此感到痛惜和遗撼。从这诗句中,可以窥见毛主席对罗荣桓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