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毛主席的遭遇竟如此相似


  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的日子。

  然而,那些所谓的顶级媒体从微博到公众号却一片静悄悄。

  这像极了几年前它们对待毛主席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的态度。在群众的不断责问下,这几年它们才象征性地在“1226”和“99”发点儿纪念文字。

  这样的现象并非巧合。某些人对鲁迅先生的憎恶与恐惧,正如他们对毛主席的憎恶与恐惧……

  1927年是一个风雷激荡的年份,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就在这一年,鲁迅先生和毛主席的人生轨迹均发生了巨大的变轨,在各自的战场开始了殊死的搏斗。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在遭遇挫败之后,毛主席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放弃进攻大城市的决定,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尽管在接下来短短几年时间里,毛主席开创的这条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瑞金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政权,然而,来自同一阵营的掣肘甚至是背后的冷箭却时时刻刻在阻碍着毛主席。

  毛主席不仅要不断地同陈独秀、李立三、王明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斗争,还要时刻面对那些“下车伊始哇啦大叫”的特派员的横加干涉和指责,甚至一度连“老伙计”朱军长也不理解他……机会主义路线最终葬送了红色割据的大好局面,红军被迫转入长征。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南下厦门;1927年1月,鲁迅先生又辗转来到大革命中心的广州;在中山大学执教仅仅三个月后,“四·一二”发生、大革命失败;4月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的鲁迅先生愤然辞职,于10月落户上海。

  此时的上海由一个工业城市变成了蒋介石的新型封建专制政府的第二首都。在反动派的心脏,鲁迅先生由职业教授学者转变成为自由撰稿人和左翼作家,成为操“投枪匕首”的文化战士。

  在离开广州赴上海之前,为了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鲁迅先生便表达了联合创造社(1921年成立的新文学团体,大革命失败后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意愿,答应全力支持恢复《创造周报》并领衔署名在报刊公开刊登恢复启事。

  然而,鲁迅先生到上海不久,创造社并不复刊《创造周报》,却创办了《文化批判》,批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鲁迅。在当时上海“中央”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下,后期创造社搞起了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后期创造社的几位青年新锐作家公开发表《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将鲁迅先生扣上“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人道主义者”、“隐遁主义者”等帽子大加批判,否定鲁迅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