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辛:毛泽东的“左、中、右”分析为历史所验证

2021-05-19 2739 4
作者: 林之辛 来源: 红歌会网

  1957年那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取得基本成功。对于这场社会大变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但也出现一些激烈的反对意见,毛泽东认为这是“右派”的观点。于是,有人就质问毛泽东:“你们把人们划分为左、中、右,未免不合情况吧?”毛泽东回答、“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为什么不合情况?。”他坦率地说:“我们从来就是把人群分为左、中、右,或叫进步、中间、落后,不自今日始,一些人健忘罢了。”

  毛泽东逝世以后,有一段时期,这样的质疑声又在媒体上大量出现。这些质疑大都以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姿态出现,批评毛泽东这种"左、中、右“的分析法是以“政治态度”来进行阶级分析,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界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他们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怎么可以以“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来划分阶级呢?这些文章引经据典,大段大段摘引经典著作里的文字来支撑他们的批评。

  其实,类似的情况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时候,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很时髦的事情,许多人都自称“社会主义者”,尤其正在寻找救国之路的知识分子中更是如此。然而,要在当时的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首先在怎样进行中国的阶级分析这样一个基础问题上遭到很大的困难。按照《共产党宣言》,“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可中国的情形不是这样,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总人口中都占少数,主要是农民,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一起占了社会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按照经典的观点,农民阶级虽然是被剥削阶级,但它属于落后的生产关系。这样,许多学者就被一个难题所困扰: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要么找不到符合马克思经典理论所说的革命力量。中共建党的第一任书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之一——陈独秀,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就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幼稚”,不能作为一支独立的革命力量发挥作用,中国农民“散漫”、“保守”,难以加入革命。中国革命必然依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合作,并以资产阶级为首;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无产阶级才能成熟起来,产生新的革命要求。陈独秀这种观点的逻辑结论,只有一条路:取消无产阶级革命。

  毛泽东是怎样来对中国社会作阶级分析的呢?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开宗明义第一段话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在这里,敌人是很明确的——“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痛苦的“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而革命的动力呢?毛泽东不是拘泥于经典著作,而是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以“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为分析的依据。这里所说的“经济地位”,主要指受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困程度,而落脚点则在“对于革命的态度”。他从农民,特别是贫苦农民,在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下的极端穷苦,看到了他们强烈希望改变现状的革命要求,由此得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来自农民,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的结论。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