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毛泽东
毛泽东不愧为千古圣哲。在众多的领域中,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哲学,他的思想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如果以佛家的文化标准来评述他,毛泽东则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无论是慈悲为怀,还是普度众生,在他的一生中都做到了极致。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有一次在路上遇见一个小乞丐,正要出手相助,却围上来一群乞丐让场面失控,他的钱抖落在地上,遭到了哄抢。毛泽东无奈地捡起剩下的铜板正要离去,却发现刚才的小乞丐,还在两手空空地望着他,于是他将手中的铜板全部递给了小乞丐。
这是电视剧《毛泽东》里的一段情节。
无论是怎样的铁石心肠,看到这里,人心都会被深深地震撼。此情此景,唯有“菩萨心肠,大慈大悲”,才能形容毛泽东的内心。
毛泽东的慈悲源自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平日里烧香拜佛、乐施好善,时常将食物施舍给那些乞讨的人。母亲的言传身教,为毛泽东的人生增添了几份“佛”的色彩。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见乞丐。对待乞丐的态度,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慈悲、冷漠和凶残。我们不知道,那些非议毛泽东的人是如何对待乞丐的,但慈悲就意味着,你不能漠视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你要给予他们同情和关爱。
这个社会很像一座金字塔,顶层20%的人群占有总体80%的财富,这注定了底层大部分人口的贫穷。这样的社会,只有慈悲最能代表人类的良知。只有关注底层的弱势群体,为他们的生存奔走呼号,才是一个社会工作者该有的良知。
毛泽东面向底层,他的眼睛向下看,看到的是众生的苦难。
那一年,湖南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饥民们开始是请愿,乞求官府给点吃的,好让自己能够活下去。这样的要求,不仅遭到官府的断然拒绝,还引来军队的残酷镇压。大批饥民没有饿死,却倒在了官府的屠刀之下。
官府不顾百姓的死活,是我们国家苦难的过去。这件事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按照他后来的说法,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
长沙暴动的第二年,小小的韶山冲也兴起了“吃大户”。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时节里,韶山冲闹起了粮荒。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准备运往县城贩卖的一批大米,被饥民们合起伙来一抢而光。毛泽东的灵魂遭遇到人生的第一次考验。
佛陀主张“众生平等”,但有些人的眼睛向上看,他们表面上追求平等,实际上追逐的是利益和权位。革命本是实现平等的手段,可是一旦自己跻身上层,这些人就停止革命,一旦伤及到自身利益和权位,这些人便反对革命。
当父亲毛顺生为大米被抢的事气得不行的时候,毛泽东没有同情他的父亲,反而将同情的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平民。他心中的天平开始向平民一侧倾斜,这是他人生觉悟的开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