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毛泽东
今天也是毛主席逝世的第47个年头,他走了,但又没有真正走远,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们开始试图去了解他,认识他,理解他。
而在那之前,他已经被误解了很多很多年。
1
1924年的上海。
夕阳西下,在初冬萧瑟安静的天气里。
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再最后回望了一眼上海的繁华之后。
毅然踏上南行的火车,转身离去。
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半生,直到31年后他才有了机会重回上海。
离开之后的他,大半生都猫在山沟里打游击;等到他再到上海,却已经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了。
31岁离开,31年后再回,冥冥中透露出深不可测的人生际遇。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离开上海前,因为国共合作,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
同时,还担任了黄埔军校上海招生点的负责人,主管上海考区的招生复试工作。
而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都市。
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这里有黄包车,有穿开衩的旗袍的女人们,有弄堂雨巷、家短里长,甚至已经有了煤气、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和电梯。
文人雅士们的消遣除了麻将、高尔夫,还可以去青楼买醉。
租界里动不动就搞“花国选美”,妓女们浓妆艳抹、争芳斗艳,冠军居然叫“大总统”,还要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正大行其道,这种披着才子佳人外衣的意淫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民国版的《霸道掌柜爱上我》、《梨花带雨更倾城》。
就在这一年,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凭借九十万字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
他后来还写了两本更有名的书,《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书中描写的民国富家贵族的爱情和日常生活,成了无数民国粉心中的经典。
在上海,毛泽东不仅见过了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大场面,还曾与许多上流人士谈笑风生,听着他们高声谈论建设东方巴黎、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
然后,他回到了湘西农村,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农民依然愚昧贫穷,土地满目疮痍。
这和大上海、大广州,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啊!
那感觉,可能跟迅哥儿多年以后回到故乡,见到那个喊他“老爷”的闰土一样震惊吧。
2
1848年,马克思的光辉著作《共产党宣言》出版发行。
在《宣言》里,他十分深刻地揭露了一个现代社会的真相: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这是马克思肯定了其进步的一面。而与此同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