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与思念:毛主席一生中的15个中秋节
【原编者按】又到中秋月圆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昆仑策研究院恭祝海内外同胞和朋友们中秋快乐!祝愿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国家繁荣昌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
47年前的中秋夜刚过,即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本该与家人、与人民共享团圆的毛泽东主席却与世长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回顾毛主席的一生,中秋节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解情缘。今天,让我们分享几个毛主席与中秋的故事,缅怀人民永远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
1976年9月8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毛泽东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孔插着鼻饲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2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或书是由工作人员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下午4点37分,看了约30分钟。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零时10分,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此时,中秋节刚刚过去10分钟。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651页】
中秋十五望月圆,心中想念毛主席。毛主席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让我们从毛主席一生中的十五个中秋节的故事,来追思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亲人。
(一)1914年中秋节(10月4日):浪遏飞舟
当年毛主席在长沙求学。中秋夜夜朗月高照,毛主席和几个青年泛舟湘江,有人提议游泳,众人纷纷跳下水,激起一片浪花。1925年秋,毛主席写下《沁园春·长沙》,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是对当年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一个在新文化新思潮影响下的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
(二)1916年中秋节(9月12日):征友结义
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苦于一己力量之薄弱,想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勉励自己。为此,他想出了在当时看来十分另类的办法:张贴广告征友。他的姓名三个字繁体笔画一共28画,他就以“二十八画生”的化名,写了征友广告。后来,毛主席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这段经历:“广告登出后,我得到三个半答复。一是罗章龙,他后来加入了共产党随后又背叛党。其余答复是两个青年,后来变成了极端分子。‘半’个回答是一个不加可否的青年。他叫李立三。”
之所以说李立三是半个,是因为当时双方并未交谈——中秋节那天,李立三和一个同学一起去看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坐在讲台上看书,李立三有些拘束、没有发声,假装去看墙上贴的课程表借以从毛主席背后走过,看见毛主席读的是《宋史》。这时毛主席这才发现了李立三,正要开口,李立三却转身离开了。后来两人相处交谈才提起这段往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