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毛泽东,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此改变历史!
1936年6月,北平。
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不顾他人劝阻,从北平出发,冒着生命危险,向西而行,一路跌跌撞撞,来到了陕甘宁边区。
为什么一个美国记者,宁肯放下安逸稳定的工作生活,将生死置之度外,也要跑到一个被层层封锁、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革命边区?
原来,大学毕业后,斯诺来到中国工作,当起了记者。
随着抗战的爆发,采访的深入,以及在鲁迅、宋庆龄等人的影响下,斯诺对中国人民的苦难愈发同情,并想找到关于中国革命的破局之路,或者说,一个能带个人希望的答案。
为此,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成了斯诺的“朝圣地”。
他非去不可。
在延安,斯诺见到了他迫切想见的人: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主席。
对此,斯诺这样回忆道: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
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在斯诺的固有认知里,领袖一般都是威严、不可亲近的,但毛主席的表现,却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他也愈发地意识到,自己过去在白区,听到的关于毛主席的种种言论,实际上,多是不实的谣言和诽谤。
于是,在采访过程中,斯诺建议道:
“大家读了你说的话,就想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再说,你也应该纠正一些流行的谣言。”
毛主席思忖片刻,笑着说:
“如果我索性撇开你的问题,而是把我的生平的梗概告诉你,你看怎么样?
我认为这样会更容易理解些,结果也等于回答了你的全部问题。”
接着,他开始历数自己的过去种种,如走马灯一般。
其中,有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这段经历,充满了曲折往复,换做一般人,估计早就半途而废了。
但,28岁的毛泽东,却挺过了这段难熬的时光,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此改变历史!
是什么样的经历?
这一切,还要从1918年的6月说起。
从1936年算起,那已是18年前的往事了。
1
1918年,毛泽东25岁。
这年6月,他从湖南一师毕业了。
永远牢记,并始终坚守这种信念: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走过天涯还有路!
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我们再赶路!
我们必须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