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择友之道,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对章士钊50年知恩图报

2023-12-17 714 0
作者: 孟红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待朋友,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他认为,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对朋友要真诚、坦诚。他一生中同党内外、军内外、国内外各个阶层的各种人士有着十分广泛的交往,或是在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或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或是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时期,或是在变幻莫测的外交场合,或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从其交友往事和轨迹中,不难感受到伟人讲义重情、海纳百川的高尚情操和宽宏大量、坦诚相见的交往原则,给人们留下流芳千古、传颂万世的崇高形象。

  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乡同源,同心结盟

  毛泽东的交友思想之萌芽源自少年时代。他最初接触《荀子》是1910年秋天,年仅17岁的毛泽东告别父母,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东山学堂——湖南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在那里,毛泽东和班主任谭咏春结下了非同寻常的师生情谊。为让毛泽东这个涉世未深的农家少年真正懂得怎样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谭咏春经常正确引导介绍历代名家有关识友、择友和交友的论述。毛泽东问:“怎样识别、选择朋友和与朋友交往?”谭咏春为此引经据典:“《荀子》说得形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最后语重心长地说:“润之,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与同学们交往吧,用他人长处比照自己短处,发现别人毛病以警戒自己言行,学习和做人方能不断有长进。”遵循恩师教导,少年毛泽东从《荀子》中探寻出不少择友之道。

  1915年9月,22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渐渐感到,要彻底改造一个社会,一定要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行。他在致好友黎锦熙的信中说:“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他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于是,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在报上刊登一则向长沙各校征友的启事。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忆及此事:“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三个半人响应。”后来,他的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地我开始认为需要一种更严密的组织。1917年,我和几个朋友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1919年11月,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合影,后排左四毛泽东,二排左四周世钊、左八何叔衡。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一道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要求会友在“学术上互助,行为上互勉”。学会成立后,随即加入的会员有何叔衡、李维汉、熊瑾玎、陈昌、周世钊、熊光楚等9人。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