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至暗时刻:没有正确的组织,个人什么都不是!
1960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北京,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主席回答说,
“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这场分裂的标志性事件是,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阿坝另立中央,自任“临时中央主席”,并宣布开除毛泽东的党籍,并下令通缉。
长征时期的毛泽东
1 “低谷”≠“黑暗”
1935年10月,并不是毛泽东第一次被“开除党籍”。
早在1927年11月,中央特派员周鲁到井冈山就开除过他的“党籍”,并免去了他的前委书记和党代表职务。毛主席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但认为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低谷罢了,算不得是“至暗时刻”。
1929年6月,毛主席亲自创建的红四军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竟然投票选掉了他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并给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还把他赶出了红军。这是毛主席一生唯一一次被下级夺了权,心情郁闷至极,加上营养不良、高烧腹泻,病的很厉害,共产国际甚至都专门发了毛泽东的讣告。但是毛主席认为,这也只是他人生的又一个低谷罢了,也算不得“至暗时刻”。
1931年到1935年初,王明当政,整整四年,毛主席完全丧失了党权、军权,变成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一兵”,心情之糟糕,可想而知。
要知道,早在八年前,毛泽东就是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中宣部长。那时,比毛泽东大14岁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给毛泽东写信都是称呼“润之我兄”,落款是“弟汉民”。
如今,却被留学生王明骂为“乡巴佬”,被小他14岁的博古称呼“小毛”,不知此时主席作何感想?
逢此逆境,毛主席却轻描淡写地对人讲,他在瑞金的中央苏区“过了四年小媳妇日子”,是人生难熬的一大低谷,但是还算不得是“至暗时刻”。
因为,低谷意味着上升,可做磨砺,还有希望;而黑暗则是前途迷茫,一旦陷入深渊,就再也起不来了。
2 “选择”>“努力”
其实,毛主席面临的人生低谷何止以上三次。
早在,1919年,他第一次到北京,挤在棺材铺里睡了几个月,后来到北大任图书馆管理员,因对前来找书的傅斯年照顾不周,网传挨了一记耳光。
还有,1924年,他到上海工作,既不被党内陈独秀所理解,还受到国民党“右派”叶楚仓的排挤,领不到工资,讲话没人听,自己亲自筹备的中共四大,却被踢出去未能出席,因此患了“神经衰弱症”,只能携带妻子杨开慧回到韶山养病。
殊不知,《沁园春·长沙》恰恰是毛主席在韶山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无奈绕道长沙去广州前所做的词。
面对人生的选择,他感到有些怅惘,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每一次低谷,都面临一次选择。用他自己的话讲:
“给我的各种处分、打击,包括‘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赶出红军等,有多少次呢?记得起来的有二十次。”
毛主席对待个人的升迁荣辱,总是能够挺得住、看得开、能破局。他说:
“你说开除党籍对于一个人是高兴呀,我就不相信,我就不高兴。”
但是,毛主席从来没有选择“另起炉灶”,更没有选择“弃党投蒋”。
要知道,共产党骂他“乡巴佬”,国民党可是说他“帅才难得”;共产党称呼他为“小毛”;国民党可是尊称他为“润之兄”,难道他就没有半点动摇?
没有!因为,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深刻地懂得农民要什么,他敏锐地洞察中国要什么。
早在1912年,19岁的他到湖南省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就发出这样的感慨: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他进一步感慨: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
读完这段感慨,我亦感慨19岁的自己在想什么?愈发惊叹主席的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是那么地高度统一。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族内忧外患交织。中国不需要帝国主义,不需要封建主义,不需要官僚资本主义。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组织人民推翻这“三座大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于是,毛泽东遵从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认可党的宗旨和方向,并愿朝之而不懈努力。否则,31岁的他就是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32岁就是国民党中宣部长,要是一心一意升官发财,还有必要跑到农村和穿草鞋的农民交朋友吗?还有动力离开“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到深山老林和绿林好汉交朋友吗?
毛主席为什么选择离开国民党?就是因为国民党彻底堕落了,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国民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对绝大多数人民的称呼除了“匪”,就是“氓”,革命也是革别人不革自己,毛主席怎么可能选择和这帮人一起?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完全不一样,让他当国民党的老大,他也不会去的。如果说他选择了国民党这条路,即便他再努力,很可能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做腾挪”。
道路选对了,努力就有价值;道路选错了,努力就可能白废。
最可贵的是道路。选对了道路,路上的磕磕绊绊又算得了什么,或者说,路上怎么可能没有磕磕绊绊?
人们都追求“顺”,但是人间正道恰恰是沧桑的。有时候,一帆风顺的日子可能是通向深渊的邪路。
3 “平台”>“能力”
毛泽东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人,不是官僚,不是政客,不是军阀,不代表官僚资本的利益,不代表封建地主的利益,不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
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是社会的中下层,是草根,是能够扛起解放重任的“民族脊梁”,这恰恰是毛泽东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盘。
他个人被开除党籍也好、赶出红军也好,只要人心不散、队伍还在,就有希望,个人就能发挥作用去改造历史;没有了组织,党员就是再厉害,也顶多是个人的发家致富。
如此,就能理解,为什么张国焘另立中央,毛主席认为这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了。
张国焘和毛泽东
张国焘能力很强,当时掌握9万红军,而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只有1万人。张国焘要南下四川建立根据地,毛泽东要求北上抗日建立根据地,二者的分歧无法调和。
张国焘带领的9万红军南下,同国民党川军80个团和蒋介石嫡系部队薛岳率领的6个师硬拼,9万红军锐减一半,剩余4万红军无奈只能再向雪山草地转移,前途未卜。
而毛泽东率领的1万中央红军虽然与陕北红军会师,但是区区2万人马,面临的是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也是命悬一线。
更可怕的是,张国焘为了抢班夺权,不惜与中央红军擦枪走火,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一旦发生内战,届时不需要蒋介石动刀子,自己就把自己干掉了。
也就是说,张国焘另立中央,是党内“枪杠子”对“枪杠子”的“危机时刻”,是红军可能打红军的“悲哀时刻”,是党性原则与武力割据的“对决时刻”,是崇高理想和个人权欲的“交锋时刻”,是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面临过的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而毛泽东的理想寄寓于党组织之内,因此,党组织的“至暗时刻”就是毛泽东人生的“至暗时刻”。
可以说,毛主席过去的人生低谷,不管是受排挤、被免职、挨处分,这都是组织行为,组织对了,毛主席甘愿受罚;组织错了,那还有纠正的机会,毛主席依靠组织原则,还有可能东山再起。而张国焘的这一次“非组织行为”,是把党和红军搞到崩溃的边缘,是在断送党的前途和红军将士的生命。
陈毅曾说过:
“毛主席是一个受过污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
这恰恰能看出毛主席和张国焘的根本区别——面对组织处理,毛主席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决定,忍辱负重忘我工作;张国焘则搞非组织活动,另立门户,最后走向叛徒的道路。
张国焘能力很强,离开了正确的组织,只能投靠国民党军统,1948年逃到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一个寒冬之夜,冻死于一家养老院。
张国焘
4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纵观人类历史,从东非大草原开始,一路迁徙,能活着的人,从来就没有单个个体成活下来的,都是族群,依赖一个群体相互分工合作生存下来,而不是靠什么单兵游勇、孤胆英雄。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毛主席之所以伟大,绝不是什么“霸气侧漏”,更不是什么好莱坞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他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选择组织,正确对待组织的清醒、勇气和坚忍。
毛主席之所以伟大,不仅体现在四渡赤水、三大战役、开国大典等胜利的凯歌之中,更是蕴含在被开除党籍、赶出红军的逆境之中,从濒临分裂崩溃走向了团结统一,从低谷的黑暗奔向了高处的光明。
他深刻地明白,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所以他能正确对待组织和个人;他深刻地明白,国民党是黑暗腐朽,所以即便高官厚禄,他也弃之如草芥;他深刻地明白,共产党是铮铮脊梁,是能够扛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所以他视之若珍宝。
一旦找到了真理、选择了道路、认准了组织,骂也好,罚也罢,他都不离不弃!
今天,在主席生日之际,我们读懂他的“至暗时刻”,感受他的气度格局。同志们,让我们举起右拳,一起来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