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山穷水尽之时,为什么年轻的毛泽东能找到正确道路?

2023-12-27 1484 0
作者: 栩然 来源: 栩然说

  1

  1927年春,心情抑郁的毛泽东登上了武汉黄鹤楼,将自己一腔悲怆之情抒发在了《菩萨蛮·黄鹤楼》的诗词里——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1958年,已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对这首诗词进行了批注,前半句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其中“烟雨莽苍苍”这一句,正代表了他当时的心情。

  而“龟蛇锁大江”这一句,是他放眼望去,远处的长江无比宽阔,却又似被“龟蛇”两股力量牢牢锁住一样。此情此景,正如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处境,革命事业看起来是大势所趋,可现实中又被两股强大的力量所牵制......

  毛泽东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情景,每当遇到困惑之时,恩师杨昌济就让他读胡林翼的书,里面有句让他印象极其深刻的话: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做。矢志不渝地去探索去追寻,只有历经重重磨难只有碰得头破血流甚至直到山穷水尽,才可能溯本求源知其精髓。”

  回首1921——1927年这建党最初6年的革命历程,他确实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实践,矢志不渝的探寻中国未来的出路。可在屡次碰壁之后,他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诸路不通!

  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放眼望去已无路可走。那么,真的会如胡林翼书中所说,新的道路会自然生成吗?

  ......

  在很多人的固有看法里,毛主席是个“一路开挂”的人,不管形势多复杂、局势多严峻,只要他一出场就“赢了”、“稳了”......只是,这种刻板印象大错特错,一旦你深入了解毛主席,就会发现他也是个普通人,他所经历的挫折、迷茫比绝大多数人要多得多!

  我想起最近一部热播剧《问苍茫》中,有一个提法让我印象深刻:1921年至1927年,青年毛泽东逐渐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仔细看这三种身份,你会发现大有深意,而且难度在逐级提升。

  所谓“追随者”,就是前面有人带路,只需要跟着走的人。这个身份的难度最小,不需要深入思考,只需要听话照做就行;

  所谓“先行者”,就是敢为天下先,率先采取行动的人。这个身份的难度有所提升,既需要超前的思想,又需要敢于冒险的胆识;

  所谓“开拓者”,就是前方已无现成的路可走,在一片混沌中开辟出新道路的人。这个身份难度最大,既需要有“大破大立”的魄力,更需要跨越历史的超前眼光。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