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还是逆反的学生的有出息
毛主席经常谈学校、谈教育、谈学生,往往都是天马行空的,但很多都是和人闲谈之间的话,并非是什么政策。但后来的文化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毛主席教育观是评价很低的,尤其是有十年没有高考的那一段时间。
现在很少人提那段往事了,我帮大家回忆下。历史背景是,以前上大学靠高考上去的,经济条件好的或者权贵家庭子弟较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孩子从小几乎没参加过什么劳动。毛主席的心里执念就是,人必须热爱劳动,否则人的品行就不健全,后来就倡议,不要高考了。
于是“工农兵大学生”就诞生了,自愿报名或群众推荐都可以,然后上面过下政审,接着报考的学校要复核,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至少参加过三年劳动。工农兵大学生招生,不是后来人说的乱成鬼样子,也是有章法的,你选偏工科,数理化要考试的,基础太差也不行,偏文的就要松了很多了。
备受争议的曹文轩就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若是按照今天的标准考试,他哪有这么好命?曹文轩自己在接受采访说的,说他家无权无势又穷,他很想脱离农村“牲口一样的劳作”,业余时间就爱好写写小作文,据说水平还行,就被推荐到北大去了,从此过上富贵生活。
我个人看出了一点问题,像毛主席那样,因为理想,然后主动去选择吃苦,这类人基本都挺爱国;而有些人,因为生活苦,说农民是牲口,然后整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类人也基本能够出人头地,但是总感觉怪怪的,甚至有点阴森森的感觉,诺奖的那位也是。
当年中专生、中技生招生也是这种模式,这里面我理解的是三个因素,1,扩大工农兵子弟受教育机会;2,按照个人兴趣快速培养对应的人才;3,大量普及中专生,为工业化社会提供熟练工。
这是我个人分析,后来的人定性是乱搞,我觉得可能有时代背景的缘故。按照毛主席做事的风格,他有长远的方法,也有应急的方法,然后他也会试点,不好,那就再改回来么,很多事情不能一成不变,隔一些年,要变一变,否则变成一潭死水,这社会就患了大病了。
虽然工农兵大学生底子差,被称为鱼龙混杂,但也出了些人才啊,7年录了94万人,后来出了两院院士40人呢,中专生中技生,那都是数千万级别的录取,对于我国的工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做出很大的贡献。因为这种选拔标准无法量化,实在是太麻烦,后来恢复高考也能理解。
被人抨击最厉害的是张铁生,称之为他是“白卷英雄”,现在的人嘴里说出来都是嘲讽。其实他并不是交白卷的,是有分数的,语文数学还能说的过去,但是理化只有6分。为什么他被引起注意,还被送上大学了呢?因为他在试卷后面写起了小作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