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是如何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2024-01-02 390 0
作者: 翟雅楠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1917年6月,毛泽东参加了湖南第一师范组织的“人物互选”活动。这项活动从德育、智育、体育细化若干条目进行评分,毛泽东从4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一骑绝尘的优势当选为全校之冠,且德、智、体三项均有得票者唯独他一人,这充分证明了青年毛泽东综合素质能力俱佳。毛泽东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与其有意识地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塑造自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一、 以德为先,欲动天下

  德,一般指道德、品行,是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之于社会、国家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1913年春,毛泽东报考了湖南第四师范,一年后学校并入湖南一师,前后共做了五年半的师范生。根据《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章程》,学校“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在民主开明的校风以及杨昌济等名师的熏陶下,毛泽东把修德作为自我塑造的一项重要课题。

  毛泽东在一师就读期间,与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袁仲谦等优秀教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其中,对毛泽东德行修养影响最大的当属长沙大儒杨昌济了。杨昌济提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宋明理学关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积极方面加以阐发,1914年自编讲义《论语类钞》供学校修身课使用。

  在修身课上,毛泽东注重从道德、伦理、为人、做事等方面进行学习,从1913年11月1日至12月13日的一个多月里,他在听课记录《讲堂录》里认认真真写下了六段关于修身的笔记。例如,《论语类钞》在解释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时说:“王船山谓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也,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论语》中如此节语言,可以见圣人之精神也。”毛泽东则在《讲堂录》里记录着:“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笔记中的内容部分是杨昌济课堂上所讲述的,部分是他听课后的自由发挥。但是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对于青年毛泽东来说都极为重要,这是他向圣贤学习德行的重要依据。

  《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在完善个人基本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毛泽东极力涵养“大德”,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出于严于律己的目的,杨昌济曾提过“三条戒律”,即不谈琐碎,不论人非,不涉狎邪。与之相呼应,为避免自己成为庸俗之辈,毛泽东也与一群要好的同学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间问题,不谈家庭琐事,而关心和谈论的应该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身处新旧交汇处的毛泽东很清楚地知道,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活动接踵而至,军阀混战连绵不断,帝国主义国家也趁机加紧对我国的侵略,国家正处于危若累卵的境地。因此,在民族危亡面前,求学目的远不只是解决个人生活或是谋求个人前途,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命运有机统一起来!1917年8月,他在写给老师兼好友黎锦熙的信中谈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字里行间散发着爱国和进步思想,以及追求大本大源、“欲动天下”的远大志向。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