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微操大师的早期较量——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三次反“围剿”

2024-07-11
作者: 铁穆臻 来源: 毛著和毛时代史研究Maoism

  序言:

  三老四少经常称蒋校长为“微操大师”,因为校长喜欢亲自干预指挥。

  校长的“优秀表现”,弄得“微操”这个词在现在都臭了!

  但是,“微操”,也就是“细致的、具体的指挥战争”,实际上是个中性词。军事统帅“微操”正确了的话,往往对战场胜利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作为神一般的存在的毛主席,就是真的擅长“微操”、善于亲自具体指挥战役战斗的真正的微操大师。

  主席没上过军校,但是他就是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军事家。

  只要看过《毛泽东年谱》就知道,朱老总还没有来井冈山的时候,主席就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革命战争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并亲自指挥了莲花城、茶陵、遂川、新城战役,在实践中总结了游击战“十二字方针”,成为了老练的职业军事家。讲武堂毕业的朱德,其军事能力就逊于毛泽东。最典型的事例之一,就是古田会议前,朱德、刘安恭指挥的红四军不听主席正确建议,犯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红军遭遇大败。正是这时候,曾经拼了命的反对主席正确建军思想的刘安恭也战死沙场。

  总之,第一次反“围剿”之前,毛泽东已经成为了非常成熟的职业军事家。之后,他先后三次亲自细致指挥了反“围剿”战役,特别是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和蒋介石进行了最直接的较量。这三次较量,都以毛泽东大获全胜、蒋介石一败涂地告终。

  毛泽东不仅是指挥了人类历史上解放人口数量最多的战争、指挥了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消灭敌人数量最多的战争的军事家,更是指挥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和敌方差距最悬殊的以弱胜强的革命战争的战神。其中,三次反“围剿”,就是毛泽东亲自细致指挥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毛泽东无疑是战无不胜第一人、以弱胜强第一人,是真正的微操大师。

  一、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0年10月下旬,蒋介石决定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

  10月25日,毛泽东在罗坊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毛泽东根据国民党军阀混战停止后,正调集军队向江西根据地推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还远未改变等情况,提出不应打南昌,主张红军主力应先向根据地内退却,依靠根据地群众支援和有利地形等条件,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军于运动之中,以粉碎敌军的‘围剿’。”(《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46页)可见,毛泽东的发言坚持了实事求是、知己知彼。同时,毛泽东清晰的论述了我们的战略战术——向根据地退却,打不赢就跑,依靠群众,依靠地形优势,从而消灭敌人。

  毛泽东的这个发言也体现了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战略上,我们要敢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战术上,我们要集中优势,发现和制造我们的有利条件、敌人的不利条件,从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战术思想的萌芽。10月30日,毛泽东主持下,我军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对敌军的大举进攻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把主力红军开到赣江以东根据地广大区域作战。”(《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47页)

  综上所述,无疑,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就是毛主席亲自确定的。

  11月1日,毛泽东、朱德 “令红一方面军‘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并决定主力移到赣江东岸,相机夺取樟树、抚州,发展新干、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南城各县工作。”(《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49页)之后,朱德、彭德怀分别指挥红一、红三军囝主力向根据地转移、以战备姿态开展工作,毛泽东也抓紧组织军民撤退。七日,各路敌军进攻红军,扑了空,一无所获。

  毛泽东用兵,极为鲜明的风格,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转移途中,毛泽东等发现吉安县战备情况不好,驻在该地的红二十军少数干部对‘诱敌深入’方针有怀疑,决定这一带不宜作反‘围剿’的战场。”(《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2页)之后,敌军进攻红军又扑了空,没捞到任何便宜。毛泽东和朱德决定把战略退却终点选在根据地中部。

  12月上旬,毛泽东在黄陂主持召开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这样的作战方案:“这些敌军分成多路,每路又分成几个梯队,各路、各梯队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有利于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在这些敌军中,张辉瓒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第五十师为鲁涤平的嫡系部队,是‘围剿’的主力军,消灭这两个师,敌之‘围剿’便可基本打破。张谭两师各约一万四千人,而红军四万余人,一次打敌一个师,占绝对优势。红军实行中间突破,将‘围剿’军阵线打开一个缺口,东西诸敌便被分隔为距离较远的两个集团,有利于红军各个歼敌。会议决定红一军团正面迎击敌人,红三军团迂回敌后,地方则准备好担架、粮食等。”(《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3页)这就把曾经毛泽东关于全局上以弱胜强、局部集中兵力以强胜弱的战略战术讲的更为具体。

  这次会议,毛泽东在他的发言自信的指出:“我们有群众配合,敌人没有”“我们的兵力是集中的,敌人的兵力是分散的”“我们的军队是团结的,敌人的军队是动摇的”“我们准备充足,敌人财政恐慌”“我们得地利,敌人不得地利。”(《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3—354页)这就是知己知彼。敌我双方群众基础、兵力部署、部队团结程度、准备充分程度、对于地理条件的熟悉和适应程度,主席都看的清清楚楚。

  12月16日,“敌军因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又不断遭到红军和地方赤卫队、暴动队袭击,士气不振,加上给养困难,造成了红一方面军主力反攻作战的有利时机。”(《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4—355页)之后,毛泽东和朱德“命令红三军团、红四军、红十二军(缺第三十五师,含第六十四师)北移到黄陂、麻田、另封、洋衣地区隐蔽待机;派出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独立活动于兴国东北约溪地区,严密监视西面敌军第十八师、第二十八师的行动,并将进攻之敌的注意力吸引到西面。”(《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5页)隐蔽待机、吸引敌人,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牵着敌人鼻子走。

  起初,主席本来想先打谭道源师,但是谭道源师没有脱离居高临下的源头阵地,歼灭的话有困难。于是,主席改变计划,决定先打张辉瓒。这就是主席后来经常讲的作战要注意“灵活性”。“二十八日,获悉张辉瓒师向永丰县上固、龙冈推进,同朱德决定改变攻击目标,命令红一方面军横扫在红军左翼当前之敌张师等,次第歼灭之,并部署集中红军主力于二十九日分两路秘密西开,求歼敌人于运动之中或立足未稳之际。”(《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5页)

  之后,毛泽东做了动员讲话,他说:“第一,我们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这是最重要条件。第二,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有利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第三,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第四,我们可以察明敌军行动,摸清敌人行动规律,从而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第五,我们可以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第六,我们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5—356页)可见,毛泽东这时已经成为了成熟的职业军事家——人民战争、诱敌深入、阵地选择、集中兵力、歼灭战术、知己知彼、避实击虚、拖垮敌人、乘敌之隙……一系列的战略战术,他都说得清清楚楚。毛泽东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清晰的概括了我军的战略和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6页)这也是毛泽东指挥这三次反“围剿”的总纲。这里,毛泽东把他作为“微操大师”善于细致指挥战役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毛泽东和朱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打张辉瓒,于是“部署左路军于三十日攻击龙冈之敌,右路军则应派部协助歼灭该敌。”(《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6页)之后,“下午三时许,红十二军治龙冈南侧从敌背后发起猛烈攻击,红四军和红三军团从龙冈北面高山上猛冲下来,被四面包围的敌军,突围未逞,全线溃散。”(《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56页)首战大捷之后,我军扩大战果,在东韶追上谭道源师,歼灭了其半个师。其他各路敌军也纷纷撤退。

  第一次反“围剿”,在毛泽东亲自细致的指挥下获得大胜。之后,毛泽东、朱德保持着高度警惕。“依据国民党‘围剿’军的前进态势,为集中兵力及早完成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同朱德在黄陂发布红一方面军脱离与敌军接触、南移整训和筹款的命令,并部署红一方面军主力三万多人从中央苏区北部边缘的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后撤到广昌、宁都、瑞金一带。”(《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65页)

  毛主席也作词一首庆祝我军大捷: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张辉瓒受到了人民的处决。得知张辉瓒死了,蒋光头高呼:“呜呼,石侯!魂兮归来!”光头气急败坏——哭啦!!!

  二、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年4月1日,蒋介石调集二十万人的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向我军根据地第二次大规模进攻。

  中旬,毛泽东出席苏区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提出留在中央苏区打,诱敌深人,依靠根据地军民团结破敌,不同意‘分兵退敌’的战略。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敌,反而会给红军带来更大的困难,这只是消极防御。毛泽东的意见只得到朱德等少数人的支持。为此,毛泽东提议扩大范围讨论这个紧迫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67页)可见,毛泽东首先提出了反对消极防御、坚持诱敌深入、在根据地内部消灭敌人的正确方针。据目前可以看到的档案文献记载,当时毫无战争指挥经验的项英就是坚决反对战争经验已经相当丰富的毛主席的正确战略战术的。

  后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主席再次发言,讲述他的军事主张。“毛泽东在发言中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第二次‘围剿’的敌军虽多,但均非蒋介石嫡系,各军阀之间矛盾重重,指挥不统一,地形不熟悉,供给困难,官兵恐惧同红军作战。红军则打了胜仗,士气旺盛,官兵一致,准备充分,地形熟悉。根据地群众仇恨敌人,拥护红军,能积极配合红军消灭敌军。因此,红军打破敌军这次‘围剿’的条件比第一次反‘围剿’好,胜利的把握更大。”(《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69页)毛泽东无疑是最重视实事求是的军事家,他对敌我情况的分析都是基于事实做的;毛泽东也无疑是最重视发动群众的军事家,他指挥的每一场经典战役都离不开人民的配合。

  当有的人主张先打蔡廷锴和蒋光鼐的时候,仔细分析了敌情的毛泽东提出了反对意见。“毛泽东则指出,在进攻的敌军中,蒋、蔡比较强,过去未打过败仗,打蒋、蔡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提出先打王金钰的第五路军,这路敌军较弱,从北方新到,表示恐惧。经过讨论,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关于‘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决定先打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69页)毛泽东对敌人分析的真透彻!有这样的统帅,我军能不胜利吗?

  根据实际情况,毛泽东、朱德“命令红一方面军再西移四十里,到东固地区隐蔽集结,迫敌而居,准备聚歼王金钰部。红一方面军总部移驻距东固五华里的敖上。”(《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0页)隐蔽集结、出其不意,这是有利于增加胜利的因素的。面对有些红军指战员对长期待机产生情绪的事实,毛泽东“仍然坚持原定计划,即诱敌就我,待敌脱离阵地将其歼灭于运动中,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不受干扰。”(《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1页)可见这时真正的“微操大师”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已经极其老成了。

  有些人认为,进攻富田出动之敌,就要穿过蔡廷锴、郭华宗两敌军阵地之间五十里空隙,太冒险,是钻“牛角尖”。但是,毛泽东认为:“情况并没有起决定性的变化,坚持预定的打法并不是钻‘牛角尖’即使真是‘牛角尖’也要钻通它,而且能够钻通它。”(《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1页)这里可见毛泽东的大智大勇。他的大勇建立在大智的基础上。大勇,在于敢于冒险;而敢于冒险,因为他相信他的作战方法是实事求是的、冒险也是有很大把握胜利的。

  之后,毛泽东、朱德命令红一方面军“集中兵力,先消灭进犯东固之敌,乘胜掩击王金钰所属全部,并提出对付敌军十四日向我军进攻或者不向我军进攻的两种作战计划。”(《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1页)

  5月14日,毛泽东和彭德怀去白云山进行地形调查,毛泽东告诉彭德怀:“红一军团,就是红四军、红三军打正面,你的红三军团全部打包抄,敌人一定会垮下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1页)晚上,王金钰、公秉藩东移,毛泽东、朱德“令红一方面军先消灭王金钰师和公秉藩师,拟于十六日从左向富田方向出击。”(《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1—372页)可见毛泽东不仅善于调查研究,而且善于紧紧把握战机。

  毛泽东对于战役的指挥真的是无微不至,他亲自去找红三军的军长黄公略,“找向导调查路线,在东固通向中洞的大路的南侧,找到一条小路,改令红三军治此路前进,包围敌军的右翼。这个改变,对消灭公秉藩师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2页)于是,战斗过程中,“由小道秘密前进的红三军主力已进到中洞的南侧,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待敌军第二十八师的后尾全部离开中洞时,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敌人遭此突如其来的侧面攻击,顿时陷入混乱。红三军主力乘势冲杀,分割包围,战至下午五时许,将敌第二十八师大部歼灭,残敌逃向水南。”(《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2页)“担任迂回任务的红三军团进占固陂,歼灭第二十八师的兵站后,当夜进占富田。”(《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2页)一切都在按着毛泽东的周密部署近乎完美的进行。这一仗,我军成功歼灭公秉藩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王金钰的直属第四十七师一部。这一仗,细致指挥全军的毛主席充分表现了他天才的“微操”能力。

  之后,毛泽东、朱德指挥我军乘胜追击,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击溃敌军第四十七师残部及郭华宗第四十三师一部、歼灭了援敌高树勋第二十七师一个旅、攻占了广昌城、出敌不意突袭建宁。这就是“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在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之间,“为便于领导红一方面军作战和战区地方工作,组成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以毛泽东为书记,朱德、林彪、彭德怀、黄公略、谭震林周以栗为委员。”(《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2页)这实质上确定了毛泽东临时的第一军事指挥权的地位。主席这样就成功摆脱了项英的错误干预,从而可以临机处置一切军事事务。

  第二次反“围剿”,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我军五战五捷。也正是这个时候,充分感受到毛泽东无与伦比的天才军事能力的彭德怀由衷的感叹道:“究竟是拿鹅毛扇子的厉害!”(《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中共党史出版社)

  我军大捷,毛主席又作词一首: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个哭泣的是谁?就是蒋光头。他一看蒋匪军打了个大败仗,又哭啦!!!

  三、真假微操大师的第一次直接较量

  面对两次“围剿”失败,好几次哭的死去活来的蒋介石气急败坏,亲自担任“围剿”军总司令,在第二次“围剿”失败之后不到一个月就迅速进行了第三次“围剿”。“得到敌军开始进攻的情报后,毛泽东同朱德立即命分各军,既要迅速结束群众工作,又要抓紧时间在几天内尽量多地筹款筹粮以保障反‘围剿’的急需。”(《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9页)

  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第一次在军事上的直接较量。

  根据敌人迅速来袭的实际情况,毛主席为书记的临时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红军向南后部退却集中,以打破敌军‘围剿’。” “部署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的配合下,袭扰敌军,迟滞敌人前进,同时部署和指挥红军主力迅速收拢部队,避开敌人的前锋,绕道千里,回师赣南。”(《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79页)“在此前后,红军各部相继从各自工作地区出发,冒着盛夏酷暑,以急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于都地区回师。”(《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0页)可见,主席临危不乱,迅速根据新的实际情况要求我军牵制、扰乱敌人同时在流动中迅速集中兵力。

  七月中旬,在开关于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军事会议中,“毛泽东认为应当利用蒋系军阀与两广军阀的矛盾,决定再让敌军深入到赣南底部,威胁两广地盘,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然后红军插回敌军后方,打其空虚之处。随即部署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到于都县北部的山沟里隐蔽,让出通向瑞金、于都和兴国的大道,诱敌继续南进。”(《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0页)可见,毛泽东坚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并极其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军主力迅速有效撤退,进攻苏区的国民党军未找到红一方面军主力,于是向兴国方向急进。毛泽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指出:“敌军虽然来势很猛,但在根据地已拖了近一个月,锐气已减,且敌军主要兵力和精锐师团集结在第一线,由富田向东的后方联络线上兵力比较薄弱。”(《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1页)这就是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后来,本来希望攻打富田的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了战役计划。这时,敌军已经纷纷向高兴圩逼近。毛泽东决定,声西击东,一方面“为隐蔽红军意图,造成敌军错觉,指挥红三十五军、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和部分地方部队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吸引敌第六、第九、第十一、第十四等师继续向万安至万安南部良口方向前进,并牵制兴国县崇贤、吉安县东固间之敌”(《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2页),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主力则乘夜通过敌第九师(在兴国县江背洞)和第五十二、第六十师 在兴国县崇贤)之间二十公里间隙地带,转到莲塘地区。”(《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2页)

  这就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消灭我军的计划。

  之后,毛泽东、朱德发现第三路进击军第四十七师第二旅进到莲塘附近,“决定集中兵力迅速歼灭该敌,尔后向北发展求歼第三路进击军主力”(《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2页)之后,我军歼灭敌军第四十七师第二旅和由良村西出侦察的一个多营。随后,毛泽东坚持扩大战果、马不停蹄,“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乘胜北进,攻击良村之敌第五十四师,歼灭其一部。”(《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2页)毛泽东确实已经把避实击虚战术用的炉火纯青。

  之后,在我军开赴龙冈途中,毛泽东得知敌在龙冈已有准备,随机应变,决定改变主攻方向,“命分红三军向龙冈佯攻,同时部署红军主力挥戈向东,进攻宁都黄陂的敌军第八师。”(《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2页)歼灭第八师两个团之后,我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是,毛泽东“得知敌第六、第十师已接近黄陂,当机立断,命令红军主力停止追击,当夜撒出黄陂,转到永丰、兴国、宁都三县交界的君埠及其以东地区休整”(《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3页)可见毛泽东确实善于随机应变,非常熟练地展现了他用兵的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细致观察战局、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迅速改变战役计划,我们的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微操大师”!

  假“微操大师”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的行踪后,令蒋匪军逼近红军聚集地——君埠以东地区。这时,真正的微操大师毛泽东设计了碾压蒋介石的战役计划。“毛泽东主持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议,分析敌情,认为红军主力应采取‘声东击西’战术。针对敌人最怕红军北出临川的情况,决定红十二军(欠第三十五师)伪装红军主力向乐安方向佯动,将敌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同时部署红军主力利用夜暗从敌第一军团和第二路进击军之间十公里间隙的大山中偷越过去,跳出敌军包围圈,向西返回兴国县境内隐蔽休整,观察敌军动向,待机歼敌。”(《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3页)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我军成功转危为安。

  这样,我军又一次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堵。

  之后,毛主席“同朱德为进一步调动和疲惫敌军,率领部队继续西移,转到兴国、万安、泰和之间以均村、茶园冈为中心的山区,隐蔽休整,待机歼敌。”(《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4页)这时,红军主力养精蓄锐,士气旺盛,蒋匪军已经疲惫不堪,无力继续进攻红军。再加上蒋粤桂军阀矛盾激化,蒋介石不得不下令蒋匪军撤退。可见,毛主席利用蒋介石匪军和两广军阀之间的矛盾的计划也成功了。

  1931年9月13日,也就是40年后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的同一天,毛泽东、朱德得知蒋匪军实行了总退却,“立即命令红一方面军集中全力向北撤之敌实施追击。”(《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385页)毛主席亲自指挥红军主力截住蒋匪军第五十二师及第四军团的一个多团并予以全歼,俘敌五千余人。

  这次,蒋光头又哭啦!!!蒋光头像个吃不到奶的婴儿一样,哭的死去活来,好几次哭的差点背过气去。历史还想让他继续被他的克星毛主席狠狠地再虐上几十年,所以没有让他真的哭死。

  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和蒋介石第一次直接过招,毛泽东大获全胜,蒋介石兵败如山倒!

  小结:

  三次反“围剿”,都是在敌强我弱、敌我数量和装备差距极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无疑,这三次经典战役都是毛泽东亲自、细致指挥的,无疑,这三次经典战役都体现了毛泽东天才的军事能力;无疑,这三次战役特别是第三次战役证明,毛泽东的军事能力远远强于蒋介石,善于细致指挥战役的毛泽东是真正的微操大师。

  我也劝三老四少不要把“微操”作为贬义词了,主席也喜欢“微操”、善于细致而具体指挥战役,但是主席的“微操”无疑是正确的。

  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毛泽东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以弱胜强第一人。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