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的财政经济政策
一、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财政经济政策,好久没读《毛选》了,今天我们也来聊聊《毛选》里的财政经济政策。
1941年年初开始,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有多极端呢?用当时教员的话来说: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选第三卷,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这种物质方面的困难也反映在财政问题上,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在1940年之前,虽然财政也困难,但是精打细算,尚可维系,甚至年底还有点结余,比如1938年结余10.3万元,1939年结余8.4万元。但是1941年,财政亏空一下子就达到了567万元。
其结果就是边区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和各种经费严重供给不足,处处缺钱,陕甘宁边区是这样,其他敌后根据地情况也差不多。
财政困难这事儿,不管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不管是公众支出,还是公务人员的工资,又或者像今天普遍的国家都存在的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都需要巨大的财政供给。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缺钱的地方不同,但是缺钱的后果都一样,哪里缺钱,哪里就容易瘫痪。
当时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缺钱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日军在这一时期展开了对敌后根据地最为残酷的“三光政策”,另一方面就是国民党政府对边区和根据地的军事封锁、经济封锁。
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两次主要的反共高潮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从1940年开始,为了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应发的军饷,而且还派军队在进出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哨卡,构筑碉堡,设置重重封锁线。一边是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另一边又是禁止国统区的物资,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进入边区,这些操作可以理解为高度升级版本的贸易战。
正是因为国军和日军突然地“联合”起来,对我们的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因而导致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一时之间陷入极大的经济困难之中。
面对愈加困难的局面,怎么办呢?
一般的常规办法其实也简单,既然处处缺钱,财政收支不平衡,那就从财政收支上想办法,想来想去当然也只能是增加收入,减少开支,也就是我们说的开源节流。
开源的办法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发国债,1941年发了500万国债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第二就是增加税负,多征粮,多征税。节流的办法就是提倡艰苦奋斗,省吃俭用,从各种开支上来想办法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