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一位普通女工的回信
近期,中央档案馆开放了一批珍贵档案,笔者利用在京开会间隙,专程前去查阅与安徽霍邱有关的档案史料,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封信,是毛泽东请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转交给一位普通女工丁张秀清的信件。那么,这封信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王冶秋这里。
王冶秋(1910—1987),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邱县委书记,后出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实际是周恩来领导的隐蔽战线上的一员,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琉璃厂史话》等著作。
王冶秋陪同毛泽东参观展览
王冶秋呕心沥血、殚精擘画,为建立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体系作出巨大贡献,其中一大突出贡献就是保护了北京古建筑与文物遗址。故宫博物院在20世纪后半期曾两次险遭改造: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市打算将故宫改造成“人民大众的休闲乐园”,要在故宫里修马路、建广场;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要把故宫改造成接待外国游客的旅馆、饭店。正是由于王冶秋的多方协调和不懈坚守,故宫才得到很好的保护。类似的事例还有对北京古观象台的保护。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在主管文化、文物工作期间,曾多次评价过王冶秋的功绩。他说,保护文物是关系到全民族的大事,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有远见卓识。过去搞城市建设,对王冶秋这也要保、那也要保,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的做法感到不理解。现在看来,多亏有个王冶秋。没有他当时的强硬态度,今天北京城里的文物古迹早就被拆毁得差不多了。周恩来也曾说,王冶秋同志把文物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王冶秋的另一大突出贡献,就是对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保护性发掘。在他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下,栩栩如生的千年女尸和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才得以重见天日。王冶秋因此被誉为文物的“保护神”。
作为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王冶秋曾陪同毛泽东参观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并就文物珍品多次向毛泽东作书面汇报。例如,1951年,上海书画名家姚虞琴委托民主人士陈叔通,将自己珍藏的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双鹤瑞舞赋》转献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非常高兴,亲笔致信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文化部文物局经研究决定将这件书法作品转交至故宫博物院保存,并由王冶秋将收藏情况向毛泽东汇报。王冶秋在报告中说:“主席:你写给郑振铎局长的信及王船山墨迹一卷,均早收到,……墨迹已请专家鉴定,确系真迹。现已将此卷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备陈列。”毛泽东批复道:“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这样看来,毛泽东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书法是自己赠送的。
王夫之《双鹤瑞舞赋》(局部)
那么,丁张秀清又是何许人也?毛泽东为什么会给她写信呢?
《从人民中走来:毛泽东的平凡故事》一书中有一篇题为《两天就给群众回了30多封信》的文章,文章详细叙述了毛泽东用书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位名叫丁张秀清的普通女工,为了表达对人民领袖的爱戴,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还随信送出了亲手织就的一条毛围巾和一双毛手套。毛泽东非常感动,不仅亲自给女工回信,还回了礼。电视剧《换了人间》第33集就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后,看到办公桌上的一些群众来信,便利用短暂的休闲时间,一封接一封地看了起来。
这时,警卫人员双手抱着一些东西,来到菊香书屋,兴奋地说:“主席,你看这是什么?”
看见警卫人员手中提着的两只江苏板鸭、两根金华火腿和一包新鲜的海米,毛泽东以为是有人讨好自己,不高兴地问:“这是谁送来的?”
警卫人员连忙回答:“主席,这些东西是全国各地人民寄来的!火腿,是浙江翻身后的老百姓为感谢共产党,专门寄来的;板鸭,是江苏的贫下中农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亲手腌制好送给主席的;这海米嘛,是沿海的渔民精心挑选的。”
毛泽东还是不相信,大声责问道:“你这是听谁说的?”
警卫人员指着桌上的群众来信说:“这些信中写得清清楚楚,主席看过就知道了。”
毛泽东说:“信,我收下。这些礼品,交给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处理。”
听了毛泽东的话,警卫人员感到十分为难,便说:“主席,不行啊!”
见警卫人员还想解释,毛泽东打断了他的话,说:“我说行就行,立即退给杨尚昆处理。”
这时,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走了进来,将手里的袋子往桌上一放,高兴地说:“主席,这是杨主任让我交给你的。”
看到桌子上又多了一袋东西,毛泽东眉头紧皱,生气地说:“今天这是怎么了?你们这个杨主任,是不是有意让我违反党的纪律啊!”
田家英不明就里,愣了一下,赶紧解释道:“主席,您先别生气,杨主任不是这个意思,您先看看嘛!”
毛泽东立即回绝:“不看!全都给我退给你们的杨主任。”
见毛泽东如此坚决,田家英动情地说:“主席,使不得啊!您不看,我怎么向这位吃了大半辈子苦的妇女交代啊!”
听到田家英这么一说,毛泽东不由得动容,和缓地问道:“家英,这是怎么一回事?”
田家英赶紧从袋子里掏出一封信,拿出一条毛围巾和一双毛手套,双手捧着放到毛泽东面前说:“主席,您看了她写给您的信就明白了。”
只见信中写道:
“我出身于河北省蓟县一个贫农家庭,家中无地,种地主的地,一年到头除去交租所剩无几,父亲得了肺病,还得下地、做小贩,不够吃,我每天都得去挖野菜。
一过年节,父亲只有躲债。一家十一口人,有病无钱治,先后死了九口,只剩下我和母亲……以后,我来到北京,给人养兔子、纺线,过着受剥削的生活……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心里高兴极了!那一天我代表街道居民参加游行,第一次幸福地看到了毛主席,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天气渐渐冷了,我想着毛主席,就动手剪下自己养的兔子毛和以前收着的一些,纺成线,织成一条围巾和一双手套。我要把自己的这一劳动成果作为礼物献给毛主席……”
读完信,毛泽东从田家英手中拿过这套兔毛编织的围巾和手套,眼角不禁泛起了泪花:“我收下了。”
思考片刻,毛泽东又问道:“这封信和这两件礼品是谁转来的?”
田家英说:“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同志。”
于是,毛泽东指着桌上的礼物吩咐道:“请把这刚刚送来的金华火腿、江苏板鸭、山东海米转给王冶秋同志,请他或局长郑振铎同志转给这位女工。”
就在田家英收拾好桌上的东西准备离开时,毛泽东说:“等一下,我要给这位女工写封感谢信。”这便是笔者看到的那封信,全文如下:
丁张秀清女士:
去冬承惠珍品,极为感谢。兹有薄物数事奉上,尚祈哂纳为幸。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请王冶秋转交丁张秀清的信件
毛泽东的回信不过寥寥数语,但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的情感却是真挚流露、愈久醇厚。
丁张秀清的信为何是由王冶秋交送的呢?1949年,王冶秋住在北京黄化门一处普通的小院,离国家文物局办公地北海团城很近。王冶秋平易近人,经常在家中接待客人和工作人员,夫人高履芳也常帮助街坊邻居。丁张秀清因被街道选定为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代表,认识了高履芳,后经高履芳的介绍,让王冶秋将信件和物品转交给毛泽东。当丁张秀清接到毛泽东的回信和礼物时,她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向王冶秋说:“请您转达我的祝福,我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往事依稀,档案传情。跨越70多年时光的人物和故事,又清晰和鲜活了起来……
(选编自《党史纵览》2024年第九期,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