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一位普通女工的回信

2024-11-11 2347 2
作者: 胡兵 来源: 党史纵览

  近期,中央档案馆开放了一批珍贵档案,笔者利用在京开会间隙,专程前去查阅与安徽霍邱有关的档案史料,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封信,是毛泽东请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转交给一位普通女工丁张秀清的信件。那么,这封信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王冶秋这里。

  王冶秋(1910—1987),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秘书、霍邱县委书记,后出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实际是周恩来领导的隐蔽战线上的一员,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琉璃厂史话》等著作。

  王冶秋陪同毛泽东参观展览

  王冶秋呕心沥血、殚精擘画,为建立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体系作出巨大贡献,其中一大突出贡献就是保护了北京古建筑与文物遗址。故宫博物院在20世纪后半期曾两次险遭改造: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市打算将故宫改造成“人民大众的休闲乐园”,要在故宫里修马路、建广场;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要把故宫改造成接待外国游客的旅馆、饭店。正是由于王冶秋的多方协调和不懈坚守,故宫才得到很好的保护。类似的事例还有对北京古观象台的保护。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在主管文化、文物工作期间,曾多次评价过王冶秋的功绩。他说,保护文物是关系到全民族的大事,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有远见卓识。过去搞城市建设,对王冶秋这也要保、那也要保,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的做法感到不理解。现在看来,多亏有个王冶秋。没有他当时的强硬态度,今天北京城里的文物古迹早就被拆毁得差不多了。周恩来也曾说,王冶秋同志把文物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王冶秋的另一大突出贡献,就是对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保护性发掘。在他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下,栩栩如生的千年女尸和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才得以重见天日。王冶秋因此被誉为文物的“保护神”。

  作为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王冶秋曾陪同毛泽东参观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并就文物珍品多次向毛泽东作书面汇报。例如,1951年,上海书画名家姚虞琴委托民主人士陈叔通,将自己珍藏的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双鹤瑞舞赋》转献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非常高兴,亲笔致信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文化部文物局经研究决定将这件书法作品转交至故宫博物院保存,并由王冶秋将收藏情况向毛泽东汇报。王冶秋在报告中说:“主席:你写给郑振铎局长的信及王船山墨迹一卷,均早收到,……墨迹已请专家鉴定,确系真迹。现已将此卷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备陈列。”毛泽东批复道:“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这样看来,毛泽东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书法是自己赠送的。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