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来华的前前后后,高度评价毛泽东: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白求恩在中国家喻户晓,缘于毛泽东撰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发表。他来中国前后,不仅在自己的国家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更跨越国界,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1890年3月4日,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格莱温赫斯特镇。上世纪30年代初,即已成为驰名北美的杰出胸外科专家,实现了从小立志要像爷爷那样做一位名医的人生目标。但作为一位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社会改革家,一位革命者,他却经历了许多坎坷。在生命最后近两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他才得以充分展现才华智慧,实现了人生的光辉理想。同时,白求恩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就了白求恩的伟大,白求恩也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
一、加拿大难圆梦想
白求恩是一位对社会底层人民群众和广大患者怀有深厚爱心的医者。他之所以会患上肺结核病,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底特律开诊所期间,经常到社会底层居民区出诊,接触肺结核患者被感染引起的。当年,肺结核病在北美地区十分流行,白求恩称它是一种“白色瘟疫”。
与肺结核病的抗争,成了白求恩从医路上以至人生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1926年12月,白求恩因患肺结核病住进美国纽约州北部的特鲁多疗养院。在就医期间,他开始对加拿大及整个北美社会不合理的医疗制度进行反思。他非常赞成特鲁多说的这句话:“有富人的肺结核病,有穷人的肺结核病。富人康复了,穷人却死去了。”
起初,白求恩很悲观,认为自己死期将至,便开始创作大型壁画《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历程》,他预测即使治愈,1932年也将是自己的死期。他决定在有生之年,为人类铲除肺结核病作出自己的贡献。他说:“从现在起,不管还能活多久,我都会去做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做一些伟大的事情。”
1927年12月痊愈出院后,白求恩来到美国纽约州立早期结核病医院进修,开始致力于结核病感染问题的研究。之后,他返回加拿大蒙特利尔,拜著名外科专家、麦吉尔大学教授爱德华·阿奇博尔德为师。
1933年初,经阿奇博尔德教授推荐,白求恩出任蒙特利尔圣心医院胸外科主任。与此同时,他经常主动到社会底层进行医疗服务,并办起了星期六免费门诊。但,独木难支。他发现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生活在贫困线上广大患者的就医难题,便向同行们呼吁:“医生们要献身于维护人民的健康事业”,“到人民中间去”。但几乎没有响应者。他很苦闷。
年轻时的白求恩。
白求恩逐渐超越了医学的狭隘视野,思考如何从根源上铲除这个危害人类的“白色瘟疫”。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