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的历史贡献与成就

2024-12-25 295 0
作者: 黄玉玺、彭超 来源: 毛邓理论研究

  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8期

  [摘 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国情党情农情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经历萌芽、形成、发展等阶段,认识呈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在此指引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优化、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升、传统小农经济得到改造、农机人才队伍培养壮大。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准确认识其历史贡献,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演进历程;重大贡献;历史成就

  近代世界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发展表明,机械替代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的体现,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农业机械的创造与普及,不仅能节省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抗灾能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并非一帆风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擘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蓝图,致力于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宽广大道。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造性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一系列论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温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对开创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视野新征程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论断演进的四个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主要矛盾、担负的主要任务不同,农业机械化政策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表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总体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曲折探索等阶段,毛泽东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阶段(1937—1949)

  1910—1937年,我国进口农业机械价值约为1174.3万海关两,同时我国自1905年起开始生产部分农产品加工机械,如碾米机、榨油机、剥壳机等。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是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形成的基础环境。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是在长期扎根基层了解中国具体实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的基础上逐渐萌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始发表农业机械化的明确论断,1937年首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谈论农业机械化,这种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成为毛泽东农业机械化论断的重要理论基础。随后毛泽东关于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观点逐渐明确,在1943年他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认为生产关系变革要优先于生产工具变革。因此,毛泽东并不赞同中国走苏联“先机械化再农业集体化”发展道路。随着对机械化和农业集体化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毛泽东逐渐将两者视为同等重要。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上进一步强调:“要把一切党外农民,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将来我们要搞机械化,要搞集体化,那就是提高他们。”毛泽东认为,农业机械化要克服农民小散弱的局限和不足,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社会主义问答》中指出:“没有工业的大量发展,没有大量的成千上万的农业机器供给农民使用,并使农民团结于集体农场之中,而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农业,那只能是反动的幻想。”这表明毛泽东在合作化和机械化先后顺序的认识上有过反复。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