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西方封锁,毛主席是如何领导好“国内大循环”的?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论析
黄 旭 卢 江
摘要: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提供了科学指导。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旨在实现社会再生产活动的稳步扩大,强调不仅要畅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还要依靠产业、财政、货币和贸易等政府经济政策协同配合,确保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顺利进行,以畅通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机制。此外,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必须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按照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的要求,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经济风险防范、新动能培育、分配制度完善等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价值启示。
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破解中国经济运行难题的理论概括,为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导。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体系严谨、内涵丰富,特别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计划管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等独创性内容,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对当前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p.174)具有重要价值启示。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循环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拥护支持下建立全新政权,但因战争摧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新中国成立时经济总体水平落后,国家经济秩序较混乱,经济循环不畅是经济建设面对的重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城市和乡村经济相对独立。
由于革命和建设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成为党的经济建设主要内容,比如毛泽东在1942年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时指出:“在新的阶段上,我们的经济基础已较巩固,我们的经验也较多了,应确定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则放在第三位,因为商业只可救急,要建立永久基础于商业之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的。”[2](p.462)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要求:“解放区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学会做经济工作。……在城市驱逐日本侵略者以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迅速学会做城市的经济工作。”[3](p.109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在城乡关系中,哪一个是中心呢?从有城市的时候起,城市就是中心。”[4](p.25)然而,在工作重心转移过程中,城乡经济之间的循环存在较多堵点,基本上以农村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的单向流动为主,城乡发展差距开始显现,二元经济格局日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