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讲话善于“古事新解”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但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在讲话时还善于“古事新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1926年,毛泽东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曾谈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当其未出茅庐时,一点用也没有,及一出山握有兵权,则神出鬼没了。”他是用此来说明,不是帝王将相和掌握知识的人有什么特殊的能耐,如果没有民众的拥护与配合,一点力量也没有。
1929年12月末,为了批评当时党和军队的宣传鼓动工作过分重于指派命令,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三国时期老将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表示:如果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一个尽人皆知的老故事,被赋予了完全现代的意义,使人感到做别人的思想工作,必须多想办法,哪怕是“激将法”也比命令主义要强。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的红军大学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演时,为了说明战略退却的必要性,曾举《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他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了“先让一步,敌疲再打,后发制人”的道理。
1937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矛盾论》讲演时,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水浒传》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他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研究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办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毛泽东在这里是要说明,解决矛盾,要全面了解情况、要有辩证法的全面的思想方法,“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当时,他并没有写讲稿,而是娓娓道来,讲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和典故,引得七八百位高级干部不时哄堂大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