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中央苏区是怎样组织群众发展合作经济、遏制奸商剥削的?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求“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中央苏区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对打破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巩固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这一重要论断和要求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本文拟从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撰写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重要文献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毛泽东关于“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的意蕴作出一些分析和解读。
一、“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是就中央苏区时期经济建设的定位而言的。立足于当时中国革命整体形势和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战争的实际,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要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以红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夯实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
从中国革命整体形势看,1840年鸦片战争后,战争始终是笼罩在近代中国人民头上的阴云。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即明确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纲领,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英勇抗争。再从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战争的实际看,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与反动势力做坚决斗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在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后,我们党先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但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大多失败了。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为了扑灭红色政权的星火燎原之势,国民党政府接连发动了针对根据地的“围剿”。特别是中央苏区形成后,不甘失败的国民党政府又陆续开始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企图以更具人数和装备优势的兵力实现围歼红军的目的。因此,坚持以革命战争为中心任务,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战争压力,也是全党汇聚力量赢得胜利的迫切需要。
中心任务的明确,实际指明了中央苏区时期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定位。作为基础性工作,在革命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使国民党政府极为恐慌。他们“以军事围剿、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三管齐下”,通过设立“公卖会”和“封锁卡”等方式,加紧了针对根据地的封锁。这使得中央苏区的军需用品及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出现了严重困难,“食盐、土布、煤油、西药等工业品,十分奇缺,价格越来越高”。加上奸商和反动势力对金融和商业的破坏,区内的物资更为匮乏。毛泽东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要求大家必须重视经济建设的作用。他指出,务必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动员群众开展可能和必要的经济建设事业,通过发展工农业生产、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及加强粮食调剂等举措,使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使红军“专心一意去打敌人”,使群众因为“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积极地“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