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陈云:“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
1957年1月,毛主席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向诸多封疆大吏提出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快结束了,现在大家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到底怎么看?怎么分配比较合理?”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这也是毛主席1953年所提出的“一化三改”的中心内容,即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彻底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彻底摆脱贫困落后、受人欺侮的局面,这正是毛主席口中所提到的“大仁政”。
那么这条与苏联类似的道路有没有问题呢?毛主席的《实践论》告诉我们,要用实践作为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毛主席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竭泽而渔,让人民勒紧裤腰带,这样做虽然是有了重工业,但是丧失了人民,我们是不是能够又有重工业,又有农民?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要找出一条道路来。
毛主席与陈云(左二)
陈云同志在会议上作了报告,随即毛主席表示:以前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重工业为主,农业和轻工业那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在陈云同志搞出一个新的界限,就是要先满足轻工业、农业最低限度的要求,然后才满足基本建设,这个办法好,以后我们的五年计划要采用陈云同志的办法。
毛主席的这个结论是党中央到1957年为止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同发展问题上不断思考的结果,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
苏联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苏联并不是刻意要单纯的发展重工业,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苏联诞生于风雨飘摇、群狼环伺的环境下,不知道哪一天可能就会被反革命势力击垮,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苏联只能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二,苏联曾经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迅速提高自身实力,在帝国主义的围剿下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切形势也使得苏联不得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希特勒的钢铁洪流之下,如果没有发达的重工业,红色苏维埃能坚持到几时?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苏联的发展路线逐渐僵化,积重难返,这才最终导致了苏联重工业发达但是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据说当年的中苏边界上,我国的农牧民用一个暖水壶就能换一辆摩托车,这可能就是苏联轻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表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被极大地牺牲了,苏联用不断扩大剪刀差的方式从苏联农民身上索取得太多,最终导致苏联的农民心灰意冷,甚至开始抵触生产,这个问题后面我们也会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