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天:毛主席是如何预言苏联解体的?
今天接着詹国枢的“六个没想”到继续说。
中苏论战是从1956年的苏共20大开始的。
1953年6月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接班,在20大上发表了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
中共不认可,提出批评,产生分岐。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13天,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出席中国国庆10周年,双方的矛盾就呈现出来,但大家想不到是,毛主席和和赫鲁晓夫的公开争论是干部应该不应该参加劳动。
赫鲁晓夫说,干部参加劳动是一种浪费,根本没成必要。但毛主席就坚持干部要参加劳动,一是实践出真知,干部参加劳动才能发现和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劳动是调查研究。更主要的是劳动是一种身份认同,你永远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人民群众才能和你打成一片,才不会脱离群众。
参加劳动,没有特权,干部和工人拿一样的工资,都是财政发放,这是共产党战争时期军队体制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化。
从秋收起义人民军队建立,毛泽东“三湾改编”,红军就是干部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干部没有小灶,军饷很少,但官兵是一样的。战争胜利了,建国了,干部进入政府机关,士兵很多转业进入工厂,战争时期的兵工厂和根据地的工厂与部队是同样体制待遇,因此建国后,工人和士兵也是同样待遇,也都吃国家财政的“大锅饭”,并且机关干部的工资和工厂工人的工资基本相同。
战争一结束,最大的难题是上百万士兵要转业,要安置,有的部队是整建制转业地方搞农业,新疆建设兵团就是这样。42军就集体转业到北大荒搞农垦。38军是在河南放下枪拿起锄头开始种地,抗美援朝一声令下,他们开赴朝鲜战场,打成了铁军。更多的士兵是转业到城市进入工厂和工商业。1954年的工商业改造,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转业安置了很多士兵。那个时候有个好处,很多士兵是愿意回农村种地的,家里分了田,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很多士兵经历战场的生死,愿意去过这种生活。
看资料说,重庆谈判时,毛主席住在张治中的家里,张家的保姆对毛主席照顾得很好,建国后毛主席有一次见到张治中,就问起这个保姆,还接见了这个保姆。问这个保姆有什么要求,她说儿子能加八路军后就没有音讯,不知生死。周总理就让部队的人去找,还真找到了,已经是部队的一个连长。老太太说要带儿子回老家种地生活。周总理劝她,在部队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但老太太坚持要儿子回家种田,周总理也做了这样的安排。
转业回农村的解放军,不少当了村干部,也保持了部队的官兵一致,与农民待遇一样,不多吃多占。那个时候村干部没有补贴,农村更没有村霸。